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最悲壮的三首绝命诗,句句凄凉,却首首豪迈,至今被世人传唱不衰

最悲壮的三首绝命诗,句句凄凉,却首首豪迈,至今被世人传唱不衰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山河破碎风飘絮的下一句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最悲壮的三首绝命诗,句句凄凉,却首首豪迈,至今被世人传唱不衰和谭嗣同的绝命诗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最悲壮的三首绝命诗,句句凄凉,却首首豪迈,至今被世人传唱不衰
  • 谭嗣同的绝命诗
  • 清朝哪位乞丐的一首《绝命诗》,句句冠绝古今?
  • 一个乞丐被饿死前,写下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命诗,为什么让无数读书人羞愧?
  • 一、最悲壮的三首绝命诗,句句凄凉,却首首豪迈,至今被世人传唱不衰

    史学大家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轻于鸿毛”这里我不必赘言,“重于泰山”应该说有两种人死后会重于泰山,一种是直接为民、为国赴难;另一种是为民、为国赴难后,又以诗词的形式留下他们的理想、抱负和情怀,以示激励或警示后人。

    今天就与大家一起分享,最悲壮的三首绝命诗,句句凄凉,却首首豪迈,至今被世人传唱不衰。

    三、文天祥《过零丁洋》

    文天祥,生卒于1236-1283年,字履善,号文山,浮休道人。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

    公元1278年,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的一次激战中,文天祥兵败被俘,次年过零丁洋,被押至崖山。而南宋守将张世杰、陆秀夫仍在固守崖山,使得元军久攻不下。无奈,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崖山守将,为了明志,文天祥挥笔写下这首悲壮的千古名篇《过零丁洋》。

    诗曰: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一首传唱千古的述志诗,既叹国运又叹自身,饱含沉痛悲凉、艰危困厄。

    诗人回想年少时从科举到入仕,是何等的艰辛,本想盛世平和,为民做事,谁知外敌南侵,而今已过四年,此时的国家犹如狂风中的柳絮,危在旦夕。而自己坎坷的一生,恰如雨中的浮萍,无依无根,四处飘零,但是救国图强、抵御外辱的行动依在。

    想想过去,最让我惶恐的惨败是惶恐滩一战,如今,可叹我伶仃洋里身陷元虏孤苦无依,人固有一死,这是自然轮回,倘若不是自然,而是为国尽忠,那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全诗格调沉郁悲壮,又慷慨激昂。正如最后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浩然正气之语调,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也奠定此诗,确实是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这首诗是文天祥的绝笔,他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最终在柴市从容就义。

    二、陆游《示儿》

    陆游,南宋著名诗人,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

    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卫国抗金的斗争中,希望有一天能挥师北上,收复中原。虽然屡屡受挫,未能如愿,但是这种初衷一直未改。

    公元1210年,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看着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还未收复中原,这令陆游十分悲痛,于是在弥留之际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示儿》,既是遗嘱,也是号召,更是一种收复失地的期盼。

    诗曰: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传达了陆游一生的遗恨,以及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

    原本知道人死之后,其实就什么也没有了,唯一感到悲伤的就是未能看到国家的统一。

    有朝一日,大宋的铁骑横扫漠北,收复中原时,在家祭的那一刻,不要忘了告诉我。

    全诗语言没有丝毫雕琢,直抒胸臆,显得诗更美、更感人。虽有悲凉成分,却也斗志激昂。从而自然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一、谭嗣同《狱中题壁》

    谭嗣同,生卒于1865-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近代政治家、思想家。

    公元1898年,正是中国农历的戊戌年,也是全球工业化大发展时期,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幅员辽阔的华夏大地,遭遇了列强的觊觎和瓜分。

    清政府为了图强,光绪皇帝实行变法,谭嗣同奉诏进京,参与新政。由于新政触及了保守派的利益,在这年的九月,慈禧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大批维新党人被捕被杀,其中就有谭嗣同,

    入狱后的他依旧初心不改,视死如归,临刑前写下了这首浩然名篇《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首诗首联两句运用“张俭”、“杜根”的典故,说明保守派的阴狠毒辣;尾联两句抒发诗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

    并希望已出逃的康有为、梁启超在逃亡的途中,能像张俭一样受到支持变法人们的保护。更希望有同样政治理念的人,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维新变法之大业。那时,我会仰天大笑,慷慨赴死,因为我们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全诗既是对维新派出逃领袖的褒扬与祝福,也是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与憎恶,同时也表明诗人愿为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结语

    这三首诗,读来句句凄凉,却又首首豪迈,他们所留下的这些诗,是绝命诗,也是临终遗言,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脊梁,它会融入我们的基因,融入我们的血液,融入华夏子孙的千秋万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 告知删除

    唐诗宋词元曲古诗词 ¥60 购买

    一、谭嗣同的绝命诗

    绝命诗一般指狱中题壁。

    狱中题壁

    作者:谭嗣同(晚清)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白话译文

    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

    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

    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二、清朝哪位乞丐的一首《绝命诗》,句句冠绝古今?

    乞丐冻死道旁,留下一首催人泪下的绝命诗,令读书人羞愧难当!清朝乞丐冻死路旁,留下一首绝命诗冠绝千古,句句催人泪下!




    国人是讲究气节的,尤其是以圣贤自诩的读书人,即使穷困潦倒,也不变节事敌。不仅仅是读书人,即便是普通人,也都活得有骨气,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渴不饮盗泉之水,饥不吃嗟来之食”。所谓“嗟来之食”,是指别人施舍的食物。

    关于“嗟来之食”,历史上还有个著名的典故,出自记载与诠释先秦礼制的经典《礼记·檀弓下》,其文曰: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做好饭汤等食物摆在大路边,等待把食物给饥饿的人来吃。有一个饥肠辘辘的人用衣袖遮住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了过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对他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人瞪大他的眼睛盯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侮辱我的尊严的食物,才饿成这个样子的。”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



    家有余钱,做做善事,还是低调点好,不要善事还没做成,就嚷嚷得天下皆知,这样,对于受助者,其实是大不敬之举。低调行善,平等相待,以尊重他人人格的方式,这才是真善。

    饿者不食“嗟来之食”,是一种境界,但是,也不能一味地清高到底,以至丢了性命。所以,曾子听到这个故事后,还党奉劝了世人一句:“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曾老师的这句话是啥意思呢?曾子是在替那位死者惋惜,他说事情大可不必这样,当人对你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当他道歉之后,这碗保命的饭,仍然可以去吃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像上文中那位宁可饿死,也不恳接受他人施舍的饥饿者,是少之又少,所以,才产生了一个古老的职业——乞丐。据说,有着文圣之称的孔子,困饿陈蔡时,也曾让子弟颜回出去乞讨。“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音cuàn,意为“ 烧火做饭”)之。(《吕氏春秋》)”还有明太祖朱元璋,未发迹前,也曾行乞江湖。向人行乞,圣人与君王都做得,因而,普通人更做得。



    做乞丐看似是件丢人的事,但是,如果行事得当,也可流芳百世的。比如清代就有个名叫武训的乞丐,终身行乞,却得到群众拥护、朝廷表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武训终身行乞,自己却不留分文,而是用来兴办义学。

    武训,道光十八年农历十月出生在山东堂邑县(今属冠县)柳林镇武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武训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20岁时当了乞丐。30岁时,靠行乞所得,在馆陶、堂邑、临清3县置地300余亩,从而正始开始兴办义学。



    武训原名武七(因在家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武训这个名字,是清廷为嘉奖其兴办教育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训。

    武训一心一意兴办义学,为免妻室之累,一生不娶妻、不置家。有人劝他娶妻,他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其兄长亲友多次求取资助,他毫不理顾,唱道:“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



    山东巡抚张曜闻知武训的义举,特下示召见,并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同时奏请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匾额。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其名声由此大振。武训将一生乞讨演绎成人生大爱,被人誉称为义丐。

    同样在清朝,还有个无名诗丐,因为一首《绝命诗》,而天下闻名:

    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

    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

    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

    诗中的“歌板”,本系古代艺人演奏时的一种乐器,类似于竹板,用于打出歌咏的节奏,在此借指乞丐讨饭时唱曲的敲打节奏的竹竿。“黄犬”,即看门狗。



    诗的大意就是,我这一生就像南迁北徙的鸥鸟,一直流浪在路上,如今,我又手持拐杖来到南州乞讨。只是,主家也不富裕,给得太少,用来盛饭的倒破筐都空了好久了,饥肠辘辘之人只能对着秋风歌以自娱。尘世的不平与艰辛,我都用双脚量完了,换来的仍是双肩不堪重负的惆怅。如今的我,已走到生命的尽头,再也不用挨门乞讨了,但是,那些凶恶的看门狗为何还狂吠不停呢?

    三、一个乞丐被饿死前,写下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命诗,为什么让无数读书人羞愧?

    志气,自古都是各个文人墨客一生秉持的东西。著名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怎么可以为了功名利禄去向别人弯腰低眉呢?那我还有什么快乐可言?

    正如李白发出的质问一样,纵使名和利在古时是读书人们渴求的东西,但是在面临不公正与屈辱的时候,名士们都会用强硬的姿态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在古代就有着这么一个传说,一名乞丐在被饿死前,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命诗》,诗歌感情浓烈,用词狂放不羁,堪称让读书人羞愧的一代绝唱。

    清朝嘉庆年间,有一位老人正在大雪的冬天里沿着县城官道拾粪。穷困贫苦的生活让老人只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用最为无奈的办法来想办法谋生,拾取粪便卖做肥料或者拿回去自己农耕用。

    老人步履蹒跚的前进着,突然发现在官道旁的草地里有一个人影。凑近一看,发现是一名衣衫褴褛的瘦弱乞丐,身躯僵硬,显然是已经冻死在了这大雪天里。

    常年行走拾荒的老人对这种饿死冻死的乞讨者已经见怪不怪了,在这个年代这样的事情时常发生。为了让乞丐能够善终,老人报了官,让官府来把乞丐入土为安。

    就在县令带着官吏搬弄乞丐尸身的时候,一封文书从他的衣领里滑落出来,老人捡起一看,发现是一篇名为《绝命诗》的诗。县官拿来诗文一番品读,不禁惊为天人。

    “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

    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

    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

    我的一生身世凄苦就如同水上的飞鸟无依无靠,只身来到南州。贫穷让我只能用月光来盛满饭碗,迎着秋风放声高歌。我想要两脚踢翻这被尘土蒙蔽了的世界,用我的肩膀扛下所有从古至今的愁绪。今日我不会吃那乞讨来的饭食,区区黄狗又何必对我叫个不停?

    全诗感情充沛,精湛的用词和字迹也显出乞丐是一位有着大才的人,蕴含着非常强烈的傲气,一身傲骨不受嗟来食的形象跃然纸上。用词豪迈洒脱,尽管穷困潦倒,身无分文,但仍然要表现出对世道的不屑,自己的尊严不能被践踏。

    县官对此甚是唏嘘和欣赏,这位乞丐显然是一名穷困无依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死的才子。这种以死明志的精神让县令敬佩不已,于是命令手下将乞丐就地埋葬,并修葺一座“嘉庆诗丐之墓”立与此以示尊敬。

    这首民间传说中的《绝命诗》,其实是有史可考的。在嘉庆年间,有一位十分杰出的诗人叫做袁枚,有着一身出类拔萃的才华。但是袁枚的仕途十分坎坷,一生没有得到重用,最终隐居不再入世。

    袁枚在临终前也有过一首名为《绝命词》的作品,内容和传说中的《绝命诗》十分相似。诗歌和故事里乞丐的作品大同小异,表达的也是那心中最为纯粹的感情,还有自己高洁的品格与远大志向。

    但是不论是乞丐还是袁枚,他们二人心中都有着对自己远大志向的执着,并保留了自己的尊严,面对社会的现状始终不去同流合污,都是真正的名士。

    嘉庆诗丐的传说一直流传,也有可能是根据袁枚的故事,由民间杜撰改编而来。不过这一切都说明了人们心中仍然向往着自己的志向,并且这种高洁的品德也被人们所推崇。诸葛亮曾说“志当存高远。”这些名士们的故事也正是这句话的真实体现,令人敬佩不已。

    关于山河破碎风飘絮的下一句的问题,通过《清朝哪位乞丐的一首《绝命诗》,句句冠绝古今?》、《一个乞丐被饿死前,写下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命诗,为什么让无数读书人羞愧?》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山河破碎风飘絮的下一句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