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雍正的“劳动节”不光是勤政,直言痛恨地棍土豪,由此开启盛世

雍正的“劳动节”不光是勤政,直言痛恨地棍土豪,由此开启盛世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劳动节的节俗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雍正的“劳动节”不光是勤政,直言痛恨地棍土豪,由此开启盛世和雍正皇帝到底应该如何评价?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雍正的“劳动节”不光是勤政,直言痛恨地棍土豪,由此开启盛世
  • 雍正皇帝到底应该如何评价?
  • 雍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雍正的详细资料
  • 一、雍正的“劳动节”不光是勤政,直言痛恨地棍土豪,由此开启盛世

    撰文/赵立波

    “自古圣贤为治,皆尚实政,最恶虚名。”这是雍正登基以来的最大警惕和对臣下定调的底线。之所以政绩卓著,与他在位13年间的务实思想密不可分,甚至堪称其治理大清13年间最大的软实力,配合勤政外,将帝国的吏治引向了风清气正。

    苦口婆心屡次对臣下进行“务实”教导,尤为痛恨欺诈之人。

    雍正二年(1724年),福建巡抚黄国材有折奏称“实力奉行”,雍正看了很满意,批道:“全在此四字”。并延伸说:“此四字乃皇考四十余年谆谆教诲者,愿与卿等共勉之。”不久他给江苏巡抚张楷下发谕旨说:“为官要有所作为,惟以实心行实政,重公忘私,将国事如身事办理。”更对安徽按察使祖秉圭直言训导“做实在好官。”

    雍正标准像

    雍正谦虚谨慎一直是他制定治国安邦行政用人措施的重要作风。他对臣下坦诚说说:“朕之神仙伎俩,不过据汝等所奏,评公办理。”因此,他反复告诫百官务必据实上奏言事,万万不可隐饰。

    登基的第二年,新任江西布政使常德寿陛见,雍正帝面训:“你到江西要实心任事,洁已奉公,一毫不欺,凡事据实奏闻。"这种务实思维一直延伸到雍正整个时期。

    雍正六年六月,江南崇明水师总兵林秀奏报地方米价,雍正帝在折上叮嘱他:“一切奏陈,务宜据实无隐,不可丝毫虚饰,以蹈欺蔽之咎。"在广西巡抚郭珙的一件奏折上雍正帝批示:“凡所奏地方事宜,务一字不欺不隐为要,一些粉饰含糊不得。”“切记之,事情无论巨细,但务一据实不隐,朕方可倚赖不疑。"这里有一点须注意的是,雍正帝与频繁出巡的康熙、乾隆帝截然不同,他在位期间极少离开京师,这样,他要获得地方吏治民生的实情,就更需要臣工如实奏报。如果所获信息失真,必将引发严重后果。

    雍正朱批

    雍正鼓励官员秉公直陈,报喜更要报忧。翰林院检讨孙嘉淦屡上条陈,直言君过时弊,甚至弹劾皇亲,雍正帝“服其胆”,谕九卿说:“朕即位以来,孙嘉淦每事陈奏直言极谏,朕不惟不加怒,反而加恩,汝等臣工当以为法。”《朱批谕旨》

    雍正三年五月,署川陕总督岳钟琪将地方少雨情形奏报,雍正帝夸赞道:“凡地方事情,皆如此据实不加丝毫隐饰方合朕意。朕所望内外大臣者,即此一真字耳。”

    雍正洞察实际,力反“名实兼收”,严斥“虚诈”、“迎合”,对臣下的汇报自称“只可信一半”,直言痛恨“地棍“、”土豪“。

    雍正严行整饬当时官场流行的所谓“名实兼收”的恶习。他指出:“今之居官者,钓誉以为名,肥家以为实,而云名实兼收。”“所谓名者,官爵也;所谓实者,货财也。”这种巧于名实兼收的官僚最为可恶。他们“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善于钻营,巧于仕宦,既捞到了实惠,又博得了美名。相反,那些“朴实无华,敦尚实治”的官员却备受压抑和排挤。针对这种吏治败坏的状况,雍正提出以“民歌舆颂”为名,以“奉公尽职”为实的新的名实观,谕示百官:“若外沽美名,别立名色,暗中巧取,断乎不可。”

    雍正画像

    雍正警告文武诸臣切莫“矫廉”。对此时时敲打。有的官员为迎合雍正之意,故作“廉洁”姿态,竟连正常的俸禄也不收取。对此,雍正很不以为然,指出:“诸凡总期尔合于公慎而已,朕未有令尔等地方大吏至于困苦之心”,“未有枵腹从事之理,但不欺隐于分外贪取,即为可嘉耳!"表明雍正讨厌那种矫枉过正不切实际的做法。雍正同时认为,那种操守虽清,但“若保全贪官污吏以博长厚之名,纵容地棍土豪以沽安静之誉,此大有害于人心吏治者也。沽名邀誉,乃居官之大患。”这种分析真可谓入木三分

    此外他对内外臣工坦言警告:“朕生平最憎虚诈二字。“当时官场陋习,直省文武大臣凡初到任,必极言地方情形如何废弛,及过数月,则必奏风习已如何整顿,以示“政绩”。对这类奏报,雍正帝称“朕览之厌矣”,并毫不客气地指出“只可信一半”。

    雍正四年七月,巡台御史索琳上折,说台地官兵操练精益求精,可保海疆万载升平,看了这一言过其实的奏报,雍正帝警告说:“凡事务实为要,粉饰、迎合、颂赞、套文陋习,万不可法”。

    雍正书法

    虚假不实的奏报,在有关雨雪水旱农业收成的奏章中尤其突出。雍正四年夏,甘肃大旱,七月一场小雨过后,巡抚石文焯奏称“可望丰收,此皆我皇上敬天勤民之所致”。雍正帝看了很不耐烦,批道:“经此一旱,何得可望丰收?似此粉饰之过言,朕实厌观。”

    针对河道总督朱藻浮夸不实的雨雪情况奏报,仅在雍正十一年一、二月间就有三次朱批斥责:“微雪耳,何必如此过言夸张。” “览汝此奏,雨雪之景未必十分沾足,况亦不广,何用如此夸张,汝每多此虚浮之奏,朕甚不取焉。一处不实,则事事难以为信也。”“观汝不知根本实理,惟在枝叶虚浮边作活计!”

    对历来存在着欺上瞒下的文字把戏,对此雍正帝常常严切警告。

    雍正二年,河南巡抚石文焯奏报灭蝗事宜,说:“据各属员报告,各已扑灭十之八九。”雍正察觉到此语不实,不是石文焯欺君,就是石被属员所欺,遂批复道:“尔等或可受属员之欺诳,懵然不觉。朕君临天下,若遇欺诳之语亦漫无察觉,其如万几何?此等陋习洗涤净尽方好。“为杜绝官场上的欺瞒互骗,雍正帝反复提醒内外大员,要躬亲办事,不可轻信属员下手。

    雍正行乐图

    雍正三年秋,湖北沔阳遭受水灾,巡抚法敏设厂施赈,雍正帝指示他:“此等事只要勤实办理,万不可听信属员下役之欺隐。“清朝刑罚,多比照旧案,书吏在稽查档案时,往往从私利出发,或断章取义,或避重就轻。为此,雍正帝谕令刑部衙门,一切“稿案”由司员“亲自主稿”,不得假手书吏,致滋弊端。

    雍正四年六月十六日,雍正帝在勤政殿召见文武大员,训谕说:今查每议事件并不合情理,究其原因,盖因议事班中各怀私心,自己不言,而反谓从公议论。为彻底改变这种“彼此观望”的劣习,雍正帝将议事王大臣分为三班,遇事分头酌议,各拟意见,这样“不但不致互相推诿,而且亦能出其主见" ,使朝臣失去附和机会。雍正帝同时力反官场流行的八面讨好、圆滑世故的乡愿习气,指出此实为“国家之大蠢,妨政败俗莫此为甚。”

    勤政的朱批

    雍正尤其反对迎合自己心思。山东兖州知府吴关杰曾奉御笔谕旨,先是“悬挂堂中,朝夕瞻仰”,后来,又找工匠把谕训刻在府衙大堂的屏门上。他不无讨好地奏报说,如此“时凛天颜于咫尺,勿忘圣训于须臾,触目惊心,甚为有益。”并请皇上命令各省官员一律在衙门屏门上刊刻谕旨。雍正帝当即给吴关杰泼了一瓢冷水,教训他:你本不是超群之才,料理好你分内的事就足可以了,“此等迎和之举皆不必”,“此等多事,朕皆不喜”。”

    影视形象

    雍正七年,有御史李元直具折陈奏:“窃谓诸臣有牢不可破之陋习,曰迎合,曰畏葸。皇上以为可,无一人敢言其不可也;皇上以为不可,无一人敢言其可也。”“是非得失,置之不论;功名富贵,苟且自全。以此任事,于国何补!”并进而直言此种陋习“六部莫不然也”。雍正帝赞赏李元直“真实任事”,认为他言中了朝臣不实心任事的要害,把他召入内廷,面赐荔枝,勉励他“嗣后仍尽言毋惧”。当时陋习除迎合还有应付,雍正帝曾严厉斥责“内外衙门于奉到事件若不过行一文书,出一告示,徒托空文,竟不见诸实事”的浮泛作风。

    雍正画像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臣工自称“庸陋”、“愚昧”,往往被看作是谦恭的美德,雍正却认为这是官员虚伪不实诿过卸责之空文。雍正五年,安徽巡抚徐本上折,内有“臣深觉见识愚昧”一语,雍正帝在愚昧”二字旁批道:“此二字,朕深恶之,非由衷之言也。”雍正七年十二月,陕西巡抚武格奏复日前呈报得雪日期迟延之缘由,说:“臣等愚昧,实难辞咎。”雍正帝用朱笔将“愚昧”二字划去,怒加训斥:“朕深恶此等虚诈之俗谈!若将汝等愚昧之人用为严疆督抚,则朕之愚昧又何如也?但用一诚实好,似此空文何必!"在工部尚书夸岱的一件奏折上,雍正帝批道:“明系不尽心办事,何得以‘才识庸陋’一句巧诈之词推卸!”

    正是雍正出色的情商和务实的实现,在十三年的治理上,扮演着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在整个清代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雍正皇帝到底应该如何评价?

    雍正可以说是一位明君,治理国家的能力很强,但是雍正也有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因此犯下了许多错误。在明代,他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如果没有雍正,会不会有后面的乾隆盛世还两说。

    首先,雍正设立的军机处化简了繁琐的政务,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进一步集中了统治权。此外,他还设立了驻藏大臣,维护了朝廷的统一。雍正在位期间,大力反腐倡廉,建立“养廉银”,朝廷上下一片清明。政治举措的成功是和雍正夜以继日的辛劳分不开的。雍正在位13年,每天处理朝政的时间超过12小时。长时间的工作并没有导致雍正的效率降低,他批阅奏折从不敷衍,一笔一划绝不偷懒。作为皇帝,享尽天下荣华富贵,而雍正却格外的节俭朴素,不喜奢华,反对过于铺张,唯一的爱好就是下班玩玩儿cosplay。

    但是雍正也犯过许多错误,治下手段过于严苛,不许中国人出洋贸易,在外交上故步自封。同时,好大喜功 ,急于求成手段残酷,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同时雍正继位的问题也是不清不楚,成为了千古疑案。

    人无完人,一个皇帝管理诺大的国家已属不易,有时候犯错也是在所难免。但总的来说,雍正的功大于过。雍正的老爹给雍正留下的是亏空的国库,而雍正留给自己儿子的,是富得流油的国库和清明的朝廷。乾隆盛世,有雍正一半的功劳。

    二、雍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雍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能力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



    1、
    以前民间有很多关于他的谣言,指雍正是篡位而起,又把雍正描写成一位毒死父亲、气死母亲、不务正业,又通过文字狱抑制了汉族的思想、巩固满洲人统治的皇帝;直到近代经多番历史研究,这些传说都相继被推翻,使近代对雍正评价转趋正面,赞扬其励精图治,革新吏政、活络经济、提升民间生活水准的政绩。



    清史学者孟森赞誉:「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又说「其英明勤奋,实为人所难及」。
    日本文化首都京都大学历史教授盛赞雍正节俭支出,称「雍正朝后宫一年支出费少于明朝万历帝后宫一天支出费用」。



    英国历史学者史景迁认为:雍正的父亲康熙为政宽松,执政末期受储立之争所扰且出现典型长寿帝王的统治能力退化现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清皇朝实已浮现官僚组织膨大腐败、农民生活水准恶化的危机;由于雍正即位时正处于政治历练、精神与人格上的成熟阶段(45岁),因此得以精准的分析问题并有魄力的作出应对。他的改革同时包含了力行整顿与和现实的妥协(如火耗归公与养廉银)。


    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雍正虽未能了解与解决明清第三帝国作为内敛式王朝的根本问题,但清朝得以建立起一套继续运行百年以上仍大致有效的统治体制,而未沦为「立国百年而亡」的异族王朝,此当归功于雍正一朝的改革。



    2、

    雍正皇帝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雍正的勤奋不仅是过去皇帝,就算在现代领导人,也没有几个可以跟他媲美的。他在位12年8个月里头,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一年之中只有在他生日那天才会休息。而且每天的睡眠还不够4个小时。仅仅在数万件奏折中所写下的批语,就多达1000多万字。雍正皇帝的勤政精神、治国业绩,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堪称楷模。



    乾隆继位时,国库存银超过5000万两,而13年前雍正登基之际,大清全部家底不足700万两。



    华人学者杨启樵说:“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清朝恐早衰亡。”有“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


    3、

    但是为什么在很多人心中,雍正评价不高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民间文学、小说野史都对雍正皇帝特别不客气。说他改诏书篡位,甚至在他死后不久,就有被吕四娘谋刺死、被宫女缢死、被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谋毒死等等无稽之谈。(在他去世两个多世纪后,又有了关于他死因的新版本——台湾作家高阳认为是“服用壮阳的兴奋剂,导致高血压及心脏病,以中风暴崩”。此说如能成立,则那春药也不是什么伟哥之类,而是权力——封建专制帝王的最高绝对权力。)


    他统治严酷,猜忌多疑,刻薄寡恩,这是他性格的弱点,从而容易得罪很多官僚阶级。(同时,也正是因为他的严厉统治和超乎寻常的努力当中大清帝国逐渐走向鼎盛,也才为康乾盛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而他的励精图治的大胆改革,更是触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末梢神经。



    4、

    雍正无疑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杰出的人物。他感情丰富,意志坚强,性格刚毅,目光锐利,而且奋发有为。他并没有因为当了皇帝便泯灭了自己的个性。相反,他还给自己的帝国和时代打上了这种个性的烙印。同历史上那些平庸的君主相比,他无疑更具个人魅力,但同时也更易引起争议,遭受打击。因为他的这些性格,与文化传统对所谓“守成之君”的要求相去甚远。



    要知道,我们这个以 “群体意识”为思想内核的文化在本质上是不喜欢个性的。它只在有限的范围内小心翼翼地允许极少数人保持自己的个性,比如开国领袖、末世的忠臣、江湖上的好汉和山林中的隐士等等。即便对这些人,我们的文化也宁愿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甚至只有在他们失败后才表示同情(如项羽、海瑞)。如果成功,则难免留下骂名(如曹操、武则天)。不挨骂的成功者只有一种,即朝代历时较长的开国君王(如历时较短,也要挨骂,如秦始皇)。人们热情赞美他们的雄才大略,是“千古一帝”,但又希望后代不要有那么鲜明的个性。这些所谓“守成之君”最好四平八稳,中庸因循。处理政务的原则,不是“圣贤遗训”,便是“祖宗成法”,自己不需要创造性,更不要搞什么改革,这样就天下无事,天下太平。



    雍正显然并不符合这样的一个标准。因此他不但得不到任何同情,反倒使不少人感到失望和愤怒。他们无法理解:圣祖爷好端端地留下了一个太平盛世,你雍正瞎折腾什么呢?还能折腾出多大个气候?甚至对雍正的朝乾夕惕,宵衣旰食也有人不以为然。皇帝不是宰相,管那么多那么细干什么?真正的圣君、明君,应该是“垂衣裳而天下治”。像雍正这样事必躬亲、累死累活的皇帝,他们可没见过,也不以为然。


    这就不能不让雍正感到委屈。为了他的帝国,雍正真的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十三年干了别人三十年都干不完的事,然而他的帝国的臣民却不领情,还要在背后指指戳戳,说三道四,甚至诬赖他酗酒、yin色。想想看,他一天要做那么多事情,仅朱批就要写七八千字,有时间酗酒、yin色吗?



    雍正,他是注定不会被人理解的。这不但因为他的性格和作派与传统的要求格格不入,更因为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而且是强化皇帝一人的集权。当一个人手中的权力高度集中时,倔与其他人产生距离和隔膜,就完全不能避免。他的权力越是集中,他与别人就越是疏远。或者说,他越是成功,就越是孤独。最后的结果,就是众叛亲离。



    因此,如果雍正在征服帝国的同时还想征服人心,在君临天下的同时还想君临众志,那他是成不了赢家的。他只能感到委屈和窝囊。或者如楼主所说,只能被“遗忘”。



    雍正,或者说,爱新觉罗胤禛,公元1678年生,1735年卒,享年五十八岁。
    雍正出生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爆发,世界在此之前三十八年(即公元1640年)已进入近代史阶段。雍正去世一百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也被除迫进入了近现代。不管雍正当年做了多大的努力,都最终风流云散。

    三、雍正的详细资料

    雍正是清朝第五位皇帝胤禛的年号,雍正帝出生于公元1678年。生母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由贵妃佟佳氏(即孝懿仁皇后)抚养。与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为同母兄弟。师从顾八代、张英、徐元梦等。公元1722年12月20日,康熙驾崩。胤禛登基,时年45岁。公元1735年10月08日,胤禛驾崩,享年58岁。

      胤禛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1678年12月13日)寅时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是康熙帝第四子。德妃乌雅氏所生。由于其生母乌雅氏出身低微,没有抚育的资格,此外,清初时后宫也不允许生母抚育自己的儿子,因此胤禛满月后由佟贵妃抚养。康熙帝曾评价幼年的胤禛“喜怒不定”,后经胤禛请求,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撤此考语。因性情急躁,父皇康熙帝用“戒急用忍”训喻他。胤禛早年随康熙巡历四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帝第一次罢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选新太子的过程中,胤禛支持复立胤礽,同时与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关系。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胤礽为太子。同年封胤禛为雍亲王。 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1] 。当时的太子胤礽两立两废,康熙诸皇子储位的传奇猜疑很多。胤禛善于治国、懂得韬光养晦。他尊释教道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维持和气,与年羹尧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时向父亲康熙帝表现诚孝,画西藏于版图,赢得康熙帝的信赖。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胤禛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

    关于劳动节的节俗的问题,通过《雍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雍正的详细资料》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劳动节的节俗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劳动节的节俗(4)

    相关阅读

    • 秦安传统的结婚习俗是怎样的?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劳动节的节俗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秦安传统的结婚习俗是怎样的?和关于中国传统结婚的一些习俗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