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古典范特西 -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访谈录

古典范特西 -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访谈录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古典范特西 -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访谈录和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的乐曲赏析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古典范特西 -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访谈录
  • 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的乐曲赏析
  • 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赏析及基本信息
  • 求贝多芬《第六交响曲》听后感 字数60左右
  • 一、古典范特西 -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访谈录

    我们常能听到一些关于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的负面之论,有某位著名指挥表示自己不喜欢田园,这部交响曲缺乏力度,算不上德奥式交响曲的经典。蒂勒曼和凯泽并没有回避这些论点,而是从创作和音乐本身去解释这些疑问。

    在这集的对话中,蒂勒曼发挥得非常好,体现出他对音乐和演绎的精心思考以及直觉式的把握,至于他擅长的“音乐图景”诠释法,更是在“田园”中如鱼得水。东方人是否更容易接受和把握这部交响曲呢?按照蒂勒曼的说法,它体现了一种富于智慧的天真纯朴。听起来蛮东方的。

    蒂勒曼和凯泽的访谈

    凯泽:贝多芬在1803至08年间,同时构思并完成了第五和第六交响曲。他心里需要有个内在的平衡,创作描绘大自然印象的“第六”同时,也谱写了风格截然不同的“第五”。“第五”有高度戏剧性,从黑暗走向光明;“第六”则属于大自然,他想让这两部交响曲保持平衡,不想完全迷失在当中。

    贝多芬喜爱大自然自有其原因,他说:“在那里耳聋不会折磨我。”他感觉彷佛每棵树都在和他说话,神圣、庄严、崇高!他和许多德国人一样,例如歌德,对大自然非常虔敬。

    令人惊讶的是贝多芬能写出如此美妙动人的音乐,在听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时,我必须坦白:我很高兴自己能活到现在的岁数。因为我年轻时,觉得“田园”听起来非常平和,我很晚才开始对大自然产生兴趣和喜爱。蒂勒曼先生,我想您和我有很大的不同。我知道您很喜欢去我的家乡马祖里湖区。

    马祖里湖区Masurian Lake

    原为东普鲁士属地,二战后成为波兰领土

    蒂勒曼:马祖里湖的风景非常独特优美。我理解有的人会不喜欢“田园”平静的开始,它不像第七交响曲那样强烈。我觉得这很容易理解。

    奇怪的是,在最后的乐章降临时,也就是从暴风雨到末乐章的过渡总让我很感动。听者甚至都无法指出末乐章是从哪里开始。我小时候家里有张唱片,封套上面标着乐章名称,我听了以后想:奇怪,末乐章到底是从哪里开始的?过渡段预示了主题,这是非常独特的技巧。这段音乐令人非常满足,我甚至可以说,“第六”是所有九首交响曲里最美的!

    我按照老思路,以为自己很了解贝多芬。可是不对,他和我想的不同,让我惊讶。第六很美,人人都乐于接受,但人们不明白的是:它乃是一个奇迹!贝多芬非常热爱自然,在森林中散步,心旷神怡。于是,他就把这种感觉转化到音乐中。这和推到极致的《第五交响曲》有关,他同时构思这两部交响曲,这是他的用意所在。我想,这就是关键:“第五”含有最大的狂热,而“第六”展现最大的放松。这绝对有逻辑性!

    凯泽:两部交响曲堪称相辅相成。

    蒂勒曼:对!在之后的《第七交响曲》里,他又引进一些舞蹈的东西。“第五”是悲剧,但转悲为喜;“第六”描绘了大自然,而“第七”则是狂喜,而且靠加速度到达高潮。“第六”恰好相反,它的速度比较和缓。尤其是末乐章甚至让人很难将其视为一部交响曲的结束。

    凯泽:如果有位年轻人听到我们这样谈论“第六”,可能会想:我还是比较喜欢贝多芬的其它交响曲。

    蒂勒曼:可是你自己必须要知道,每个人都得要休息,在精神层面同样如此。休息并不代表无所事事。在大起大落之后,人要休息,而且是最有水准的休息,这就是《第六交响曲》。

    指挥家蒂勒曼

    一、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的乐曲赏析

    作品共分五个乐章,其中第三、四、五乐章连续演奏: 第六交响曲,这首以“田园”命名的交响曲是标题性的,作者对所有五个乐章(从第二乐章起一气呵成,连续演奏而不间断)都作了简短的文字说明,这种做法在贝多芬的交响曲中是唯一的一例。但正如贝多芬同时又强调的那样,它并不是用音符去描绘田园风光,而更主要的是将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愉快心境表达出来。
    第二乐章是有些写景的,有流水潺潺,有鸟儿啾啾。谐谑曲乐章“村民欢聚”表现民间生活的热闹,但接着被一场暴风雨打断。低音弦乐器造成雷声般的轰鸣,风声则在短笛的高音区呼啸而过……等到雨过天睛,一切都豁然开朗。牧人怀着感恩的心情吹起牧笛,赞美太阳和人、自然生灵的蓬勃、茁壮…… 不太快的快板-F大调-2/4拍-奏鸣曲式
    此乐章表达了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由双簧管呈现出明亮而轻盈的第一主题(片段1),充满着浓郁而清新的乡间气氛,使人们感受到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紧接着由小提琴阐述。第二主题为C大调,由长笛与单簧管陈述,清新悠扬。发展部比海顿的要大些,以第一主题为核心。再现部两个主题同样由
    F大调陈述,在提琴畅快的五个音上结束了第一乐章。 极活泼的行板-降B大调-12/8拍-奏鸣曲式
    此乐章描写的是溪边的夜晚(小景。 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的第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片段2)。第二主题同时由弦乐与木管奏出(F大调),柔美而又不失庄重。 快板-f大调-3/8拍-诙谐曲
    第三乐章描写的是临行前乡村欢乐的集会,这个乐章的主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快乐的舞蹈(片段3)。主部前半段温柔细腻,后半段粗犷豪爽(部分为2/4拍)。此乐章没有三声中部,在主题的欢呼下突然结束。 甚快板-f小调-2/2拍
    离别时,作者突然遇到了一场雷阵雨,使其不得离开。雷雨由远而近,狂风骤起、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整个大自然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中(片段4)。接着,暴风雨很快停息。
    首先,小提琴以渐强方式引开主题,定音鼓、小号怒吼起来。之后乐曲出现频繁转调,使音乐的气氛尤为紧张。短笛的加入更是给予人们一种犀利的感觉,让人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定音鼓和短笛的远去直接过渡到第五乐章。第五乐章:小快板-f大调-6/8拍-回旋的奏鸣曲式。 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和感激的心情,乐章的主题恬静开阔,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片段5),表现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同时又略带一丝伤感。其中单簧管的演奏模拟杜鹃的叫声,稍带凄切。弦乐的颤弓更是带有恋恋不舍的感觉。最后弦乐轻轻的描绘“落日”景象,结束全曲。

    二、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赏析及基本信息

      《田园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大家知道怎么赏析这部作品吗?下面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赏析的相关内容吧!

      田园交响曲的乐曲鉴赏

      F大调第六交响曲共分五个乐章,每个乐章各有一个小标题。其中第三、四、五乐章连续演奏:

      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不太快的快板,F大调,2/4拍子,奏鸣曲式。由双簧管呈现出明亮的第一主题,充满着浓郁而清新的乡间气氛,使人们感受到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音乐在平静安宁的气氛中进行,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反复交替,作者并不在主题上加以他善长的发挥手法,只是朴实地重复,形成恬静清新的自然美景,音乐自然流动,没有强烈的力度变化,表现出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宁。

      第二乐章,在溪边。很快的行板,描写的是“溪边小景”,降B大调,12/8拍子,奏鸣曲式。 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的第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音乐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缓平静,偶有熏风微拂,水面上荡起轻微的涟漪,扭动了水面上倒映的白云树影。远处的树林好像在做着深呼吸,音乐的律动微微开合,暗示着一种生命的韵律涵养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里。一组木管乐器摹仿的鸟鸣打破了宁静,音乐更加富于诗意。据《贝多芬传》的作者辛德勒记载,他曾经陪伴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一条山谷旁的小溪边漫步,途中,贝多芬踏上一片草地,背靠一棵树说:“我就是在这儿创作了《小溪边》,黄鹂、鹌鹑、夜莺和杜鹃,都鸣叫着,我把它写进乐曲里了。”

      第三乐章,乡村欢乐的集会。快板,F大调,3/4拍子,诙谐曲。这个乐章的主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快乐的舞蹈。音乐取材于民间旋律,描写乡间村民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活跃而喧闹,质朴而粗犷,像一幅色彩鲜明线条粗豪的民间风俗画。当欢乐的场面达到顶点的时候,音乐出现了一些不安并很快变成远处的雷声,欢乐的集会被打断。

      第四乐章,暴风雨。快板,f小调,4/4拍子。在这一乐章中,狂风呼啸,裹挟着雷电排山倒海般袭来,转瞬间便笼罩了一切。整个乐队都在急速飞旋,弦乐刮起一阵阵旋风,倍大提琴发出沉重的怒号,短笛凄厉的尖啸像是狂风的呼哨,铜管和定音鼓的霹雳令大地震颤,包含乐队全部音域的半音下滑好像风暴在横扫一切,想把世界带进地狱一般。但是,“卷地风来忽吹散”,暴风雨很快就过去了,代替它的是田园牧歌。

      第五乐章,牧人的歌。小快板,“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和感激的心情”,F大调,6/8拍子,回旋的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题恬静开阔,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现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雨后复斜阳,大地恢复平静,草地发出清新的馨香,牧歌传达着对大自然的感激心情,这种喜悦、安宁、欣慰的情绪一直贯穿这个乐章,整部交响乐在这样的气氛中结束。

      田园交响曲的创作背景

      贝多芬1792年从波恩来到维也纳,在这里生活了35年,直到1827年去世,

      他的全部重要作品几乎都在这里写成。贝多芬在维也纳多次搬家,他的墓葬也在维也纳。在值得纪念的贝多芬生活遗迹中,有一处是著名的“贝多芬小路”,这条小道之所以著名,不仅是因为贝多芬常在这里散步,他的第六交响曲就是在这里产生灵感并构思的。“贝多芬小路”位于维也纳郊外的海利根斯泰特,这个地名对于贝多芬来说非同寻常,1802年他住在这里时写下了“海利根斯泰特遗书”,当时他几乎自杀。1808年贝多芬再次在这里赁屋隐居,写下了他的第六号交响曲。

      《F大调第六交响曲》与贝多芬著名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作于同时,但内容却大不一样。贝多芬天生 爱好 自然,曾花尽大半时间踏遍郊野。他频常地离开维也纳,为的是到偏远的乡郊工作。他在1808年夏天的书信中说:“我在灌木、大树、草坪和岩石间行走的时候,是多么快乐啊!因为树丛、花草和岩石,都能给人以共鸣。”人们在他1803年的 笔记本 中找到了这样的话:“河愈大,调愈沉”,说明他通过观察自然汲取灵感。

      《田园交响曲》就是根据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的体验写成的。他并不是首位以交响乐描述大自然的作曲家,之前的约瑟夫·海顿曾于1802年首演的清唱剧《四季》;然而他的技巧而要更高一筹,使得全曲充满了对自然的敏感捕捉和对心境的出色描摹。

      田园交响曲的创作 故事

      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提交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第五“命运”、第九“合唱”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贝多芬虽然并不是第一位描写自然景色的作曲家,但他确实在这部作品创造出一种非常有表现力的新语言,将音乐转化为图像,让十九世纪许多作曲家竞相模仿,也让人以为贝多芬真的是第一个用音乐捕捉布谷鸟叫声和夏日暴风雨声的作曲家。贝多芬造访乡间时的愉快回忆,影响了后世许多交响曲的创作,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在管弦乐的色彩和组织上,“田园”可说是贝多芬最具前瞻性的作品:作曲家以声音(而不是调性关系)为组织乐曲的原则,开创了音乐印象主义的先河。

      贝多芬知道,过分刻意或着实地以音乐描述风景,注定会失败。因此除了少数例外,他尽量避免使用单纯的音效,而着重于以音乐唤起那些让他联想到自然环境与自然本身的音乐性--他变化的节奏、他的丰富、他的力量,她让人惊异的能力--的心灵状态。

      贝多芬的确把此曲的五个乐章都起了描述性的小标题:“抵达乡间时的欣喜之情”,“小溪旁的景色”(配合着夜莺、鹌鹑和布谷鸟的叫声),“村民的欢乐聚会”、“暴风雨”、“暴风雨过后的快乐和感激”。尽管这些描述与自然界的声音有关,但这首交响曲并不是要讲故事,只是要召唤出一连串的情绪而已。

      这首曲子和第五“命运”交响曲遵守相同的基本前提,只是后者的超越主题被一种救赎感取代,而且追求的方式不是奋斗而是回归自然。这里没有贝多芬早期作品的动荡不安,取而代之的是流动的音乐对话,贝多芬似乎乐意安憩在一系列的调区里,而时间也停止运行。在第一乐章的呈示部,他跨越了三个调区,而不是传统的两个调区,扩大了和声的规模,使调性关系更为开放,不会那么两极化。有别于古典乐派的活力充沛,目标明确;如此一来,他扩张了交响曲的时间架构,打开了一扇通往音乐新表现领域的大门。

      >>>下一页更多精彩“田园交响曲的乐曲评价”

    三、求贝多芬《第六交响曲》听后感 字数60左右

    贝多芬对这部交响乐加的标题是“田园生活的回忆”,他在总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贝多芬怕人们误解他的音乐,更明确地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关于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问题,通过《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赏析及基本信息》、《求贝多芬《第六交响曲》听后感 字数60左右》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