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失信、冻结、剥离,昔日光伏第一厂商无锡尚德跌落

失信、冻结、剥离,昔日光伏第一厂商无锡尚德跌落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2014无锡中考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失信、冻结、剥离,昔日光伏第一厂商无锡尚德跌落和光伏的另一面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失信、冻结、剥离,昔日光伏第一厂商无锡尚德跌落
  • 光伏的另一面
  • 江苏穷小子成首富后,请保镖、买10多辆豪车,花126万包机去开会
  • 2010中国 “能源与环境”问题 前10的重大事件
  • 一、失信、冻结、剥离,昔日光伏第一厂商无锡尚德跌落

    7月上旬,小暑已过,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倒黄梅”时节,暑热未至,细密的微雨飘下。26岁的陈华(化名)靠在无锡尚德电池工厂南门外的栏杆上,手里卷着无锡尚德的中英双语工作申请表。这是他第二次未能进入尚德工作。

    和陈华一样在尚德工厂门口等待工作机会的还有数十名年轻人,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路边树下或檐下。第一批面试已经结束,负责招聘的尚德员工隔着园区门口的闸机喊着候考名单。据陈华说,这天尚德开放了30个普工岗位,如果顺利入职,每月能拿到大概4500元工资。

    陈华口中“挺好,厂很大”且要求严格的无锡尚德,全称为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曾是世界第一光伏设备厂商,创始人施正荣曾在2006年凭借23亿美元财富成为中国首富。2013年经历破产重整后,无锡尚德被神秘富豪郑建明接手,置于港股上市公司顺风清洁能源旗下。

    陈华他们可能不知道,无锡尚德正在经历一场风波。7月10日,新京报记者获悉,无锡尚德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子公司亦出现股权冻结事项。不仅如此,顺风清洁能源正筹划将无锡尚德剥离出上市公司体系。

    6月末以来,记者多次尝试通过电话和邮件联系无锡尚德,均未获回复。

    无锡尚德总部的一处入口。 新京报记者 朱玥怡 摄

    无锡尚德成“老赖”,工厂生产正常

    记者日前自全国法院执行信息平台获悉,无锡尚德已被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执行依据文号为(2017)苏民终1617号,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为要求被申请人无锡尚德(支付)977.45万元,失信被执行人行为具体情形为“被执行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该信息发布于6月17日。

    7月初,新京报记者来到无锡尚德总部,其标志性建筑、曾被称为全球最大光伏建筑一体化幕墙的办公大楼依然醒目,6900平方米光伏玻璃幕墙覆盖住7层大楼的朝南立面。这座办公大楼于2009年初启用,当年媒体报道称,总投资约2亿元,大楼整个工程设计容量为1兆瓦,除保证自身建筑用电外,还可向电网供电。

    在尚德总部南侧,围绕着尚德园区的一条弧形道路被命名为“尚德路”。步行于无锡尚德总部所在的无锡新吴区,周边不乏光伏与新能源企业。据新吴区政府网站介绍,该区已成为无锡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对外开放窗口、科技创新基地和转型发展引擎,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0.8亿元,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与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均实现两位数高速增长。

    尚德总部办公楼与电池工厂相通。记者7月8日下午走访时看到,园区内如常在生产,持续不断的机械操作声中,时而有穿戴安全帽、工作服和防护手套的工作人员往来,并有货车和搬运机停靠,厂区内还悬挂有2019年安全生产月“防风险、除隐患、遏事故”的红色横幅。

    一名近日赴无锡尚德签约的供应商告诉新京报记者,尚德内部均在正常生产经营。另一位接近无锡尚德的人士告诉记者,无锡尚德位于新吴区总部周边的两家工厂——电池工厂和组件工厂人员和生产稳定,其也透露,尚德资金链紧张可能真的存在,7月初,尚德组件工厂全厂放了一周的假。

    在招聘网站前程无忧上,7月8日发布了大量无锡尚德的招聘信息,招聘规模超过40人,涉及后勤、工程、管理等多领域。无锡尚德一名后勤员工看向电池工厂告诉记者,这里“一直在招聘”。

    现场采访中,新京报记者获悉,无锡尚德已经在拖欠部分供应商的款项。一位供应商对记者表示,无锡尚德的债务窟窿仍然很大,他的公司被尚德拖欠数十万元,所幸目前仍在正常还款中。

    欠款、被列入失信执行人之外,无锡尚德子公司还出现了股权冻结事项。

    7月10日,新京报记者自工商资料获悉,无锡尚德益家新能源有限公司8000万元股权被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冻结,冻结期限自2019年6月21日至2022年6月20日。另外,无锡尚德全资控股的无锡大学科技园国际孵化器有限公司工商资料显示,公司5800万元股权被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冻结,冻结期限自2019年6月21日至2022年6月20日。

    7月8日和7月10日,记者拨打无锡尚德网站公布的亚太地区电话,未能接通;7月8日向无锡尚德网站公布邮箱发去的采访邮件亦未获得回复。7月8日,尚德总部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公司不对外,未接受采访。

    无锡尚德电池厂内,货车停靠在厂区内。 新京报记者 朱玥怡 摄

    新东家顺风清洁能源旗下公司被追债

    公开资料显示,尚德成立于2001年,曾是世界第一光伏电池厂商。2013年3月,无锡尚德严重资不抵债,受国内8家债权银行申请,其被法院裁定破产重整。2013年11月,香港上市企业顺风光电(后于2014年更名为顺风清洁能源)的收购方案获债权人大会通过,顺风光电正式成为无锡尚德接盘者,收购价30亿元。

    顺风清洁能源入主之后,无锡尚德延续了光伏主业。据官网介绍,无锡尚德专业从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的研发与生产,2018年在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中位列157名。

    作为无锡尚德的新东家,顺风实力雄厚,是一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公司(股份代号01165),致力于成为全球最大的低碳节能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

    新京报记者发现,无锡尚德背后的顺风清洁能源,债务压力也不轻松。

    去年12月,新京报曾独家报道,顺风光电投资(中国)有限公司(下称“顺风光电投资”)因牵涉融信租赁的一笔纠纷,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今年5月28日发布的信息显示,顺风光电投资再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执行法院为江苏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行为具体情形为“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

    官网介绍显示,顺风光电投资为顺风清洁能源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13年初,具体负责光伏电站开发、建设、运营和管理。

    新京报记者还获悉,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法院今年3月就正信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正信光电”)申请执行顺风光电投资做出的执行裁定书显示,执行过程中查明被执行人顺风光电投资涉及诉讼债务较多,其名下暂无足额银行存款、无登记房产、无登记汽车等财产信息,暂无合适财产可供执行。

    7月8日,正信光电法务部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顺风光电投资拖欠正信光电960余万元的票据款,一直未还,原因是顺风光电投资方面表示资金困难。该人士称,今年年前,正信光电曾去顺风光电投资办公处,对方未表示还款意向。

    新京报记者还获悉,顺风光电投资还陷入与阳光电源的买卖合同纠纷,导致法院于2018年2月做出执行裁定书,冻结、划拨被执行人顺风光电投资名下银行存款180.78万元,或查封、扣押、提取其同等价值的其他财产。

    7月9日,阳光电源方面回复新京报记者表示,经从公司法务部了解,上述案件年初已经在执行。

    顺风清洁能源2018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02.9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亏损17.07亿元,上一年度亏损为8.34亿元。

    自2016年起,顺风清洁能源已连续三年净利润为负,其中2016年亏损23.99亿元。截至2018年年末,顺风清洁能源资产总计254.04亿元,负债总计217.57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5.64%。

    独立财务顾问出具的意见函显示,其认为造成顺风清洁能源大量亏损的关键因素,是顺风清洁能源2018年的财务费用高达约12.86亿元。

    无锡尚德门口等待面试的应聘者。 新京报记者 朱玥怡 摄

    30亿接盘后,顺风清洁能源拟剥离无锡尚德

    失信和冻结风波之际,无锡尚德与上市公司顺风清洁能源的关系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3月25日,顺风清洁能源公告称,拟以30亿元出售江苏顺风光电100%股权。后续公告显示,江苏顺风光电及其附属公司于2018年6月30日的估值约为29.52亿元。

    资料显示,江苏顺风光电为顺风清洁能源的光伏产品制造板块子公司,同时,江苏顺风光电也是无锡尚德的独资股东。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买方为顺风清洁能源主要股东郑建明旗下的亚太资源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亚太资源”)。公告显示,亚太资源由郑建明全资拥有。

    公告显示,无锡尚德作为江苏顺风光电的主要附属公司亦在出售清单中。这意味着,无锡尚德将被剥离出上市公司体系。

    对于上述出售事项,顺风清洁能源解释称,受到美国征收反倾销关税及其他贸易限制以及去年光伏5·31新政等影响,且由于市场波动,中国生产业务的利润渐趋微薄,此外发展及维持中国生产业务需要大量资金投资,不利于财务表现;鉴于集团中国生产业务前景的不确定性及风险,顺风清洁能源计划将业务集中于太阳能发电厂站投资及营运,使集团减少上游生产业务并集中于投放资源于下游清洁能源业务。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顺风清洁能源计划出售的江苏顺风光电及其附属公司主要从事上游中国生产业务及海外业务;其中中国生产业务即电源组件生产业务,主要由江苏顺风光电的若干营运附属公司经营,在中国生产太阳能电池片、组件及电池板,海外业务则包括海外发电站业务和发电站管理业务。

    7月1日,顺风清洁能源再发公告称,拟将出售江苏顺风光电所获资金净额用作集团的营运资金,并用于清偿相关应付款项。资金用途中,顺风清洁能源对Sino Alliance Capital Ltd.(下称“Sino Alliance”)债务款项中的12亿港元部分将由亚太资源承担。

    香港公司注册处网上查册中心信息显示,Sino Alliance是一家成立于2013年的私人股份有限公司,中文名称为中信资本有限公司。

    2016年顺风清洁能源计划出售江苏顺风光电并寻求替代债务融资机会时,Sino Alliance向其提供了25亿港元(约人民币22.36亿元)融资,期限为两年;顺风清洁能源抵押了若干附属公司的全部股权(包括无锡尚德、江苏顺风光电及顺风光电控股有限公司)连同无锡尚德的若干物业、厂房及设备作为贷款的抵押品。

    无锡尚德的价值46.07亿元股权已在2017年5月由江苏顺风光电出质给了Sino Alliance,工商信息显示目前该笔股权出质仍为有效状态。

    除了江苏顺风光电、无锡尚德之外,顺风清洁能源还在计划出售其他资产。

    今年4月,顺风清洁能源公告称,其正与若干潜在投资者就可能出售位于中国境内合计300兆瓦左右的太阳能电站的交易进行初步磋商,拟向一个或多个投资者出售上述太阳能电站的部分、全部或任何磋商协定的比例。公告还表示,集团亦正在积极考虑同时或分别以其他方式为集团募集资金。

    被出售之外,曾被视为无锡市宣传名片的无锡尚德,也取得了政府的支持。

    无锡尚德网站近日发消息称,7月7日,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到访尚德,实地调研其经营发展状况。李小敏表示,无锡市将继续关注尚德,做好对重点企业的点对点服务。他还叮嘱有关部门加强服务支持,协调解决融资难等实际问题,帮助企业用足订单、释放产能、提速发展。

    新京报记者自工商资料获悉,去年,无锡尚德还曾遭国家税务总局无锡市税务局稽查局罚款。

    ■人物

    神秘富豪郑建明:大举入股国美一战成名

    顺风清洁能源实控人为郑建明。顺风清洁能源此前公告显示,郑建明持有上市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约29.98%。

    郑建明计划入股的荣华实业曾公告披露,郑建明是中国香港居民,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海南特区时报社副社长。

    如今,郑建明旗下已经有三家上市公司,分别是天成国际、玖源化工和顺风国际清洁能源。

    在公开报道中,郑建明极少接受媒体采访。有报道称,上世纪90年代初,郑建明开发了上海最早一批商品房公寓。2003年,香港为楼价崩盘出台稳定措施,郑建明瞄准写字楼,购入香港中环信德中心招商局大厦34楼全层,一举净赚数亿港元。

    2010年,国美电器发生“陈黄之争”,郑建明大举买入,一个月内买入2.5亿股国美股票,累计买入3.5亿股,持股比例超过2%,较陈晓的个人持股还要多。自此,郑建明一战成名。

    近年来,郑建明及其顺风清洁能源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2017年,郑建明一度将目光聚焦A股。2017年11月26日,荣华实业发布详式权益变动书,郑建明旗下的上海人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人和投资)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受让荣华工贸持有的荣华实业16.37%股份,成为荣华实业第一大股东。

    不过,这场资本操作未能成行。到了2018年3月,荣华实业公告称,荣华工贸与人和投资签署《股份转让终止协议》,鉴于公司全资子公司肃北县浙商矿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部分资产未取得相关部门的资产权属证明,经双方共同努力仍无法预计取得上述资产权属证明的准确时间,已经无法履行原协议相关约定。经协议双方协商一致,决定终止对原协议的履行。

    荣华实业表示,鉴于荣华工贸与人和投资签署的《股份转让协议》已经终止,公司控制权未发生变更,公司控股股东仍为荣华工贸,公司实际控制人仍为张严德。

    今年以来,郑建明实际控制下的顺风清洁能源债务承压,以至于频频出售资产来偿还相关债务。

    新京报记者 朱玥怡 赵毅波 江苏无锡报道 编辑 赵泽 校对 张彦君

    记者联系方式:zhuyueyi@xjbnews.com

    一、光伏的另一面

    上一篇文章发出之后,与朋友们又有了一些新的讨论。

    整体上,大家能够清晰的感受到我对于光伏行业未来发展的看好。但这并不是说光伏行业目前已经很完美,甚至没有缺点。

    事实上,光伏行业在过去十数年、甚至更长久的时间里,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

    这个朝阳行业曾经像磁石一般,吸引着人才、技术与资本的蜂拥而至,并成就过中国福布斯富豪榜的首富。然而,随潮水落去,它也曾让英雄般的名字跌落神坛,无数投资者因此血本无归。

    事物皆有两面,我们就来看看光伏的另外一面。

    与朋友们讨论下来,主要的短板有这么五个:占地方、靠补贴、难消纳、不环保和不连续。篇幅关系,我们准备分成两篇,第一篇探讨前两个短板:占地方和靠补贴,后三个留到下一篇。

    光伏发电的原理,来自于 光生伏特效应

    一块暴露的半导体材料,阳光中的光子与之接触后会有一部分转化为电子。由于半导体内部材质的不均匀或者掺有杂质,不同的部位会产生不同数量的电子,有的地方多一些,有的地方少一点。电子数量的不同,使得不同部位之间产生了电压(电位差)。这个时候,如果以导电体将存在电位差的不同部位相连接,电流就形成了。

    从最根本的角度来看,地球上绝大部分能源的最终来源,都是太阳。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来自于远古的动植物。植物依赖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这构成了所有动物的底层食物来源。

    风能来自于大气运动,水能来自于水汽循环所带来的降雨,这背后的根本推动力还是太阳照射带来的温度变化。

    这些天然存在的一次能源,经过各种形式的发电机转化为人类最重要的二次能源电力,再经由电网输送到千家万户,驱动着现代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各种电力设备和家用电器。

    所以,光伏发电从一开始就带着人类十分美好的期盼,因为它避免了中间环节,可以直接从太阳能转换成为电能。

    在光伏行业,最核心的研究课题就是 光电转换效率 ,即照射到太阳能面板上的光照有多少可以转换成电流。这个核心指标,驱动着整个行业不断的取得一个又一个技术进步。

    既然是指标,就要计算。而要计算,就得有个标准。地球上即使是相同的时节,由于所处的地理纬度不同,太阳照射的强度差别会很大。高纬度的阳光常常照在身上却感受不到多少温暖,而此时赤道地区的阳光却能将人皮肤灼伤。所以,为了能够一致的做比较,光伏人将光电效率定义标准化了:

    同时,规定了检测的条件:太阳能工作温度为25℃±2℃,以及照射强度为1000 W/M2。

    看不懂也没关系,只要知道 转换效率越高越好 就行了,因为这意味着同样的光照条件下,可以发出更多的电量。

    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认为,以晶体硅为材料的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 理论极限约为29%左右 。为了缩小与理论极限的差距,近年来在主流的P型单晶电池领域,晶科能源和隆基乐叶交替向世界纪录发起新的冲击。最新的记录由隆基乐叶在2019年1月16日创下, 转换效率为24.06%

    在实际发电的时候,一片一片的太阳能电池片需要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发电的基本单元,这个单元就叫做组件。

    我们来感受一下,一个组件所能够发出的电量,以目前较为典型的60片310Wp的单晶PERC组件为例。由于我国日照时间的不同,将全国划分为三类资源区,在计算中我们以二类资源区的中值1500小时/年作为参考。

    即单个组件每年可以发电465度,按照家庭每天用电5度计算, 大概可供90天左右 。如果保障一个家庭的全年供电,大概需要4-5个组件。

    当然,这是理想的情况,光伏发电受日照和环境温度的共同影响,而且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发电能力会逐渐下降。

    根据晶科能源的产品手册,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刚安装好的新组件初始发电功率实际为97%,经过12年使用后下降到90%,最终到达产品使用年限25年时进一步下降至80%。

    这个组件有多大呢?根据产品手册的数据,长度为1.67米,宽度为1.00米,厚度为35毫米。这意味着,需要占地1.67平方米。也就是说,保障家庭每天5度的用电量,大概需要有1.67 * 4 = 6.68 平米的空旷空间。实际安装时,由于组件并不是平铺,而是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实际占地应该要少一些。

    与之对比,我们以装机容量60万千瓦、火电设备利用小时4300小时/年、厂用电率4.34%的典型火力发电厂为例:

    折合530万个组件的年发电量,按照每块1.67平米计算,约合886.37万平米,折合8.86 平方公里。

    我们再做个极端测试,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报告,2018年我国全 社会 用电量 6.84 万亿千瓦时,假如全部采用上述的60片光伏组件来发电,大概需要占地 68400 / 24.68 * 8.86 = 2.46 万平方公里。大约占去了我国的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 0.26%

    这就是光伏最大的短板, 单位面积发电量太低 ,远远不能够与火电相比。

    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仍然不看好光伏,因为光伏发电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面积,而我国的土地整体上是稀缺的,且价格不菲。

    经过上面的计算,我们对光伏发电有了新的印象: 占地方

    那在怎样的场景中,这个短板不是那么明显呢?

    有这么几类:第一类,在我国的大西北,地广人稀、日照充足,适合建设大规模的光伏地面电站;在全世界范围内,符合这个特征的地方,还是挺多的,比如中东、北非、澳大利亚、美国的中西部等。

    第二类,工业厂房、园区的屋顶。这些地方,本来就闲置在那里,利用起来装上光伏,完全不需要额外的土地成本。于是乎,我们看到京东的物流园、高铁的站台、谷歌的数据中心、甚至是苹果公司新建的总部大楼,都在屋顶装上了光伏。

    第三类,以矿山的塌陷区、湿地、鱼塘、湖泊为代表,将光伏组件通过漂浮载体或者固定支架放置在这些区域。上市公司之中,阳光电源有不少漂浮载体的业务,而通威股份更是利用其深耕水产饲料的优势,搞起了渔光互补。

    第四类,以农业大棚为载体,在其外部加上光伏,棚内搞种植,棚外搞发电,称之为农光互补。所发出来的电力,还能够为农业自动化提供能源。

    在以上几类中,土地的成本较低、甚至可以忽略,所以只要光伏发电自身的成本能够有竞争优势,其应用就不可限量。毕竟,即使不考虑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因素,我国较高的工商业电价和居民电价本身就会对于低价的其他电力来源有着强烈的需求。

    与单位面积发电量的不懈斗争,转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 光伏技术创新

    这个过程最大的技术路线变革,是单晶电池片对于多晶的取代。所谓单晶,就是晶体硅中每一个硅原子都排列的整整齐齐,良好的晶体性质使得单晶有着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

    但这是有成本的,通过直拉法或者区熔法小心翼翼生成的单晶硅棒,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在和通过较低成本的铸锭法就能生成的多晶硅锭的竞争中处于下风。

    近年来,隆基股份在单晶技术上连续取得突破,一方面通过拉晶设备的国产化和技术改进不断降低硅棒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引入金刚线切割技术,大幅度的降低了硅片切割的成本,并通过硅片薄化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出片率。

    目前,电池片环节,单晶PERC技术引领了高效电池的产能升级,再叠加诸如双面双玻、半片等组件环节的诸多技术突破,共同将量产的高效光伏组件转换效率提升到 22% 以上。

    这场单多晶的对决,让双方都突破了自我。

    就在昨天,天合光能宣布其研发的高效N型单晶电池高达24.58%,创下了大面积TopCon电池效率最新的世界纪录。同一天,阿特斯发布新闻公告,其研发的高效多晶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达到22.28%,创造了新的大面积多晶电池的世界纪录。

    似乎只在高 科技 领域才会有的百家争鸣,近年来在光伏行业正在不断上演。

    就这样,随着 组件的转换效率 变得 越来越高,单位面积发电量 也就 越来越多, 而对于 土地的需求 也变得 相对减弱。

    所以,有朝一日,像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太阳能热水器一样,家家的屋顶都变成了太阳能组件,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作为新兴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光伏的产业化之路一直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实际上,在光伏成就无锡尚德的创始人施正荣先生以186亿元成为2006年中国大陆的新首富时,就是靠着欧洲、特别是德国政府对于光伏的大力补贴。

    最终,市场证明靠着过度补贴成长起来的巨头,在补贴退去的时候也会推倒它们。时至今日,施正荣先生早已淡出人们的视角,尽管他仍然在这个行业里奋斗着。

    在行业的起起落落之中,仍然有一些企业家在坚守,正是他们的坚持让这个行业迎来了新生。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通过对比火电龙头华能国际与光伏发电企业龙头协鑫新能源的财报数据,对于光伏发电成本做了推演。在数据的背后,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的脚步声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而这一天的到来,将会让很多的光伏发电项目,不再依赖国家补贴。

    5月22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公布2019年第一批风电、光伏发电平价上网项目,其中光伏平价项目合计 14.78 GW

    在全球市场上,平价上网项目也越来越多。2017年2月,日本丸红与晶科能源联合竞标阿布扎比大型光伏电站,累计装机1.18GW,中标电价为每度电2.42美分,折合人民币不到 0.17元

    尽管光伏行业的企业一直在坚守,补贴的拖欠确实也对企业经营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影响。

    2018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的缺口超过了1400亿元,这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光伏补贴的及时发放。

    光伏电站作为资本密集型的企业形态,由于不能够及时收到国家补贴导致运营资金的巨大压力,这会顺着产业链层层向上游传递。体现在财务数据上,就是光伏产业链上中游企业巨大的应收账款。

    黑鹰光伏做过一个统计,截至2019年末,78家主要光伏公司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合计达到了1717.67亿元,大约是同期净利润的 8.03倍

    所以,我们看到全球第二大光伏电站运营商协鑫新能源从去年开始,就在不断出售资产,开始了断臂求生。

    2019年5月23日,协鑫新能源向云南能投集团一口气出售了19座国内正在运营的光伏电站,以换取资金减轻债务压力。这19座电站合计977MW,相当于其持有的全部7300MW光伏电站的13.38%。在此之前,协鑫新能源已经连续多次出售了合计760MW的光伏电站。和这次一样,接盘的都是能够以较低成本融资的国资企业。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如果能够以较低的利率融资,光伏电站的资产在当下已经具备相当的吸引力

    所以,随着平价上网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光伏发电项目,可以在不依赖国家补贴的情况下运营。而这些电站的运营利润,将和其融资成本密切相关。

    换句话说,后补贴时代, 融资成本的高低,才是决定光伏电站盈利质量的关键变量

    未完待续。

    二、江苏穷小子成首富后,请保镖、买10多辆豪车,花126万包机去开会

    施正荣的前半辈子,可谓起起伏伏。

    出生的时候,因为家境贫困,亲生父母留下了一母同胞的哥哥,将他送给了同村的养父母。

    在养父母家,除了上学,他在各种各样的农活中度过了童年时光。

    即便如此,凭借聪明好学,他16岁考上大学,20岁读研究生。

    之后,施正荣成功获得前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的资格。

    师从国际太阳能电池领域泰斗马丁·格林,在获得博士学位的同时,也成功取得澳大利亚国籍。

    2000年,37岁的他回国创业,成立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5年之后,他成为中国首富,身价186亿。

    仅仅过去7年,公司破产重组,他的信誉也跟着破产,被尚德扫地出门。

    在澳大利亚养精蓄锐之后,他悄悄重返太阳能领域。

    2019年凭借25亿身价,重登福布斯富豪榜榜单。

    有技术,却已经失去信誉的他,可还能走远?

    1963年,三年自然灾害才过去一年多,江苏扬中太平村并没有恢复元气。

    可以说,家家户户基本连温饱都够不着,只是饿不死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村里一户陈姓人家,因为在这一年生下了第三胎,一对生龙活虎的双胞胎儿子,陷入了烦恼忧愁。

    而一条河之隔的施家,却因为生下的孩子不幸夭折,而陷入了悲伤。

    一家是养不起四个孩子,一家是痛失爱子。

    两家人商量之后,做了一个决定。

    由施家收养双胞胎中的弟弟,并为他取名,施正荣。

    很多人都觉得, 这一举措一下子救了两个家庭。

    可是,作为被抛弃者,施正荣是不会这样想的。

    农村里,很多人都喜欢茶余饭后,说一些家长里短打发时间。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施正荣早早地就从大人们、或者是吵架的小伙伴的口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不需要求证什么,一河之隔的陈家哥哥的模样,就是最好的证明。

    可以说,从那以后,被遗弃的阴影一直纠缠着他。

    让他喘不过气的同时,也造成了他敏感、自尊、要强、缺乏安全感且拧巴的性格。

    如果在施家的生活相对幸福些,或者说,比在亲生父母身边轻松些,或许,阴影的伤害会小一些。

    可惜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收养施正荣之后,施家后面还生了几个小孩。

    作为家中长子,施正荣小小年纪,就不得不开始为大人分担家务、为家计操劳。

    从日常的扫地做饭、打猪草、剁猪食、喂鸡喂猪,到锄草插秧,跟着大人一起编织暖壶套售卖,他样样都要干。

    而陈家哥哥作为家中幼子,家务农活有上面的哥哥姐姐帮忙干,他可以独享清闲。

    每次自己干活累得要死,抬眼却看见,和自己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哥哥,跟村里其他的小伙伴在玩耍、打闹,施正荣免不了要问一问苍天,为什么?

    为什么是自己被送给了施家,而不是哥哥?

    十岁生日,在很多地方,是一个大日子。

    条件好的,会大宴宾客,为孩子庆祝生日;

    即便条件有限,也会弄几个好酒好菜,请亲近的亲朋好友,坐一坐,热闹热闹。

    两兄弟十岁生日那一天,陈家便邀请了相熟的人,一起吃酒。

    有个伯伯买了两套流行的军装,送给施正荣和陈家哥哥当生日礼物。

    陈家哥哥很快便穿上军装,和一群小伙伴风风火火地,玩起了警察捉小偷的 游戏 。

    施正荣却没有穿上新衣服,他只是站在河这边,看着对岸,也不过去。

    仿佛那一场热闹,与他无关。

    没人知道,他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偶尔与亲生母亲见面,施正荣都透露出,自己不喜欢干农活。

    可是,这样的抱怨让亲生母亲如何回应呢?

    送出去的孩子,泼出去的水,各人有各人的命,她也无能为力。

    眼看着亲生父母没有给他任何回应,施正荣渐渐地什么都不说了,变得更加沉默寡言。

    不知道是觉醒得比较早,明白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还是天生就有求知欲,对读书有兴趣。

    施正荣开始喜欢往学校跑,站在教室外,听老师讲课。

    养父母见他这么好学,也不耽误干活,便将他送到学校读书。

    这种一边干活、一边读书的日子,持续到他13岁,考上了高中,才结束。

    1979年,高考才恢复两年,年仅16岁的施正荣便参加了高考。

    或许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录取机会,他填报了冷门专业,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光学仪器专业,被成功录取。

    作为村里少有的大学生,施正荣心里的压抑,不知道是否减少了一些。

    在同学们的眼里,施正荣是一个不吝言辞的高冷学霸,每天都在寝室、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来回穿梭。

    那个时候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是包分配的。

    施正荣并没有急于参加工作,而是选择报考研究生。

    1983年,他成功考取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在上海读书时,有一次,陈家哥哥来探望他。

    乘此机会,他想同陈家哥哥一起见见世面,便准备进一家高档餐厅吃饭。

    不想,门卫却不放行,声称,餐厅只对洋人开放。

    多年后,陈家哥哥回忆,当时施正荣就有些恼怒。

    他转头就走的同时,说道:”我将来一定要当洋人!“

    这件事是否是他留学的诱因,或许只有施正荣知道。

    但是,不管是不是,都能说明,施正荣比较要。

    而且有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专业水平,达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因为,1988年,也就是施正荣硕士毕业两年后,他获得了公费留学的资格,前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物理系深造。

    为期一年的留学生活很快结束,但施正荣也硕果累累,发表了多篇学术研究报告。

    正是因为这些成绩,原本该回国了的施正荣,被素有“太阳能之父”的马丁·格林教授看中,将他招到了自己的实验室里来。

    彼时,马丁教授的实验室正在研究,既能降低太阳能电池成本,又能大规模应用的项目,薄膜太阳能电池。

    施正荣接触这个项目后,凭借自己高超的悟性和细心的研究。

    仅仅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成功将薄膜硅附在了玻璃上。

    要知道,这个实验,马丁教授三年都没有做成功。

    凭借着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研发,施正荣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成为了该校太阳能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员。

    随后,他还取得了澳大利亚国籍,真的成为了一名“洋人”。

    1995年,施正荣再次受邀马丁教授,前往他筹建的太平洋太阳能研究中心任职,薪水优渥。

    对于施正荣为什么会回国创业,一般有两种说法。

    其中一种,是施正荣在一次访谈中,他自己说的。

    在研究所待了几年之后,他发现,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里面,已经很难找到同级别的对手了。

    平日里,他想找个人探讨探讨理论,都找不到。

    而且,不管是在大学里,还是公司里,他所在的职位都已经做到顶了。

    所以,那时候,他觉得非常无聊。

    考虑到全球环境恶化,能源枯竭问题迫在眉睫。

    思前想后,他向上司提出,想将太阳能电池进行开发应用,让人类真正使用到这种可再生能源。

    谁知,这个提议遭到了上司的反对。

    陷入苦恼的施正荣听朋友说,国内在太阳能光伏产业方面,还是一片空白。

    如果他回国创业,应该很快就能做出成绩。

    于是,他就回国了。

    施正荣的说法,在逻辑上,倒是站得住脚。

    毕竟,当一个人在一个领域,将自己做成了权威,那么,他很容易陷入舒适区。

    打破舒适区的方法之一,是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当下,继续攀高峰,以期取得更多更大的突破。

    打破舒适区的方法之二,就是重新换一个领域,去进行深耕。

    施正荣只是选择了第二条路而已。

    但是,坊间还有一种说法,说施正荣只是该研究所里一个普通的研究员。

    因为他在研究所的项目要黄了,迫不得已才选择回国创业。

    到底是真是假,也只有施正荣自己知道了。

    毕竟,施正荣在访谈中说的话,已经不止一次被人认为是谎言。

    比如,他曾说自己上高中时,是三好学生。但他的同学却说,他从没有获得过三好学生的称号。

    比如,他说成立尚德公司时,自己带了40万美金入股。

    但有人指出,他只是凭借技术入股,并没有现金之说......

    不管真假,都可以看出,施正荣太过敏感和自尊,总想向大众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

    哪怕有些优秀,也有夸大其词的嫌疑。

    施正荣在澳大利亚“高处不胜寒”的时候,1998年5月,中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

    而在这前后,很多国家也都签署了这份议定书。

    这是人类第一次,准备以法规的形式,来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后,2000年,德国还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

    这给施正荣的创业,带来了巨大的契机。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施正荣拿着自己的创业计划书,走了很多城市。

    向很多地方领导,描述过自己的创业前景:

    “给我800万美金,我给你做一个世界第一大企业。”

    虽然那个时期,国内大量引进国外技术。

    但对于施正荣的“大言不惭”,很多人还是抱观望态度,只有无锡行动了起来。

    在伯乐李延人的牵线下,施正荣获得了几家无锡国有企业的投资,成立了尚德。

    并且在很多方面走了绿色通道、获得优待政策。

    这使得尚德在当时,成为一个特殊的存在。

    在太阳能领域,国内一片空白,确实有发展前途。

    但这也意味着,最初的一段时间,国内根本就没有市场,来接受产品。

    而此时,国外的市场也并没有完全成熟起来。

    因此,2002年,尚德第一条生产线投产运行后,生产的产品根本就卖不出去。

    整整三年,尚德一直都在亏本的状态中,施正荣每天都会在企业里面转悠,跟员工们一起吃饭,给他们打气。

    终于,2004年,德国重新修订了《可再生能源法》,给予大阳能发电者为期20年、金额不小的补贴。

    这一修订,点燃了德国的太阳能市场。

    随后,欧洲其他国家,相继出台类似法规,整个欧洲的太阳能发电市场,彻底爆发。

    尚德生产的产品,开始远销海外,并且供不应求。

    仅仅这一年,尚德的产值就翻了十倍,纯利润将近2000万美元。

    施正荣一下子成为了无锡尚德、乃至中国的英雄。

    而接下来,尚德一系列的操作,又传出了不同的版本。

    对于给尚德投资的那些企业的退出,以及很多骨干的离去。

    有报道称,这是尚德在某些人的帮助下,完成私有化的过程。

    那些退出的企业,也获得了十几倍的利益。

    然而,另外一个版本却说,施正荣过河拆桥、卸磨杀驴,重用自己的亲信,将尚德变成了一个家族企业。

    比如,不仅仅七大姑八大姨在尚德,他将自己的高中教师,也招进了尚德。

    而完成私有化之后,他曾表示:“我觉得自由了。”

    如果仅仅只是这些操作,施正荣的声誉,也不会跌落得那么彻底。

    2005年12月,在资本的追捧下,尚德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登陆纽交所的民营企业。

    同年,他以186亿身价,成为中国首富,并被纽交所聘任为国际顾问,是30名顾问中,唯一的一位“中国人”。

    随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

    美国《时代》周刊,先后赋予他“环保英雄”、“绿色国家年度人物奖”、“可以拯救地球的50人之一”等称号。

    还有人称,他将中国的太阳能事业,与国际太阳能事业的差距,缩短了15年。

    然而,他肉眼可见地,变了。

    没有人明白,他到底是因为环境的改变,不得不开始展示自己;

    还是,骨子里,他原本就是一个喜欢交谈、愿意社交的人,只是因为幼时的环境,迫使他不得不压抑自己。

    在巨大的名利面前,施正荣开始了报复性地消费,和表现自己。

    他一改往日惜字如金的性格,在各个座谈会、论坛上,开始侃侃而谈。

    但可以看出,他还是比较享受这种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感觉的。

    有一次,在光伏产业受到国际环境影响,业绩产生下滑倾向时,他甚至指着一众大人物和同仁,大声道:”你们回去后要好好反思一下。“

    另外,尚德上市时,他曾对身边人说: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去挣一分钱,我就花钱。

    如果说,给养父母造豪华别墅,是返哺之恩;

    那么,在施家与陈家之间的那条河上,造一座“博士桥”,可能仅仅就是为了弥补儿时,有家不能回的遗憾了。

    如果说,他斥巨资,在公司总部建一面全球最大的光电幕墙,是为了给尚德造势;

    那么,成立“施姓家族慈善基金”,号称一年花6000万做公益,却被曝出诈捐,简直就是沽名钓誉了。

    何况,他还买了10多辆顶级豪车,见不同的人,开不同的车;

    仅仅参加一个会议论坛,就花126万包机前往;

    日常随行的保镖,高达数十人。

    很难说,这些现象是因为他的贪婪。

    或许,虚荣而缺乏安全感,想要向养父母、亲生父母、乃至所有人,证明自己,更能解释这一切。

    就在他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时,却不知道,一场灭顶之灾,在等着他。

    当时包括尚德在内的,很多中国太阳能产业,做的其实只是一个“加工”工作。

    原材料硅片需要进口,产品生产好之后,远销海外。

    国内人称,这就是一个“两头”在外的企业;

    做的,还是牺牲中国的环境,来换取海外国家绿化的工作。

    可惜,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很少有人冷静下来,思考这个问题。

    仅有的那么几个发现市场过热,而开始转型,走技术路线的企业,都笑到了现在。

    可惜,这里面不包括尚德。

    尚德在干什么呢?

    因为市场爆发,导致硅片集体涨价。

    施正荣为了确保自己能够以相对优惠的价格,购买到硅片,先后与两家海外企业,签订了为期十年的长期合同。

    合同约定,尚德每年以固定的价格,购买固定数量的硅片,否则,要交天价违约金。

    如果说,这是尚德经济破产的诱因;

    那么,施正荣与亚洲硅业,签订了类似合约的做法,就让他走上了,信誉破产的道路。

    这家刚刚成立不久的企业,获得了尚德时间长达16年,资金高达15亿美元的、无条件支付合约。

    这明摆了,就是将尚德的钱,送给了亚洲硅业。

    而种种迹象表明,亚洲硅业的幕后抄手,很可能就是施正荣本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很快波及欧美的太阳能市场。

    很多国家降低了太阳能产业扶持力度,使得太阳能产业大面积缩水;同时,为了保护本国的企业,他们开始大幅缩减产品的进口数额。

    对于靠出口产品而崛起的尚德,毫无疑问地,遭到了打击。

    屯了大量的硅片,却卖不出去。

    收益缩水的同时,尚德还得向上游供货商,交付天价违约金。

    其实,在曝出亚洲硅业实际实控人,可能是施正荣之后,地方和各大企业,已经不是那么信任施正荣了。

    当尚德处在生死存亡之际,国开行准备给尚德注资。

    条件是,希望施正荣拿出一个能够与尚德共存亡的态度来,以个人全部资产做无限责任担保。

    可是,施正荣拒绝了。

    后来,地方表示,让本地公司接盘尚德,条件是施正荣退出在尚德的股份。

    施正荣,仍旧拒绝了。

    他说:“我有这么多的职工,你不救我,我就要关门。”

    耍赖的嘴脸,跃然纸上。

    在当时,到底是觉得地方一定会救尚德,还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想将钱财牢牢抓在手中,还是有其他打算。

    导致他对尚德袖手旁观,除了他自己,怕是无人知晓。

    他一边向美国投资者确保,尚德一定能按时还债;

    一边向地方保证,自己能够让美国投资者延期,给尚德喘息的时间。

    可惜,最后都没有实现。

    董事会认定他将尚德的资产,转移到了亚洲硅业,损坏了董事们的利益,将他逐出了董事会。

    而他的信誉,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

    有人说,施正荣的下场,只是墙倒众人推而已。

    也有人说,当时国内的太阳能企业,都陷入了疯狂。

    施正荣只是被环境裹挟,才造成了尚德最后的结局。

    虽说,确实有部分原因在此,但,作为一个企业的决策者,施正荣自己的问题更大。

    在外人看来,他只抓取眼前的利益,没有看到技术短板、导致国内市场不景气这个致命伤。

    可是,同样在当时成立的、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就克服重重困难,突破技术障碍。

    成就了如今,市值4730亿的隆基股份,被人称之为,另一个华为。

    难道,科班技术出生的施正荣,真的没有看出来吗?

    怕不尽然。

    2014年,被逐出董事会的施正荣,在澳洲养精蓄锐的那段时间,一家研发晶硅薄膜产品,名为上海羿仕新能源 科技 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2016年,施正荣带着上海羿仕新能源的新产品,亮相央视《对话》。

    2019年,他已经成为了上海羿仕新能源的董事长,以25亿身价,再次登上了胡润百富榜。

    对此,人们很难不猜测,当初他弃尚德于“不顾”。

    不仅仅是认为地方一定会保尚德,另一个原因,怕是因为他已经为自己安排好了两条退路。

    一个是亚洲硅业,一个是上海羿仕新能源。

    不得不说,这招暗度陈仓,唱得真精彩。

    如今,左手亚洲硅业、右手上海羿仕新能源的施正荣,要原材料有原材料,要技术有技术。

    只要市场这股东风吹起,他就能将之变成真金白银。

    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可再生能源成为市场的新宠儿,已经确认无疑。

    而所有可再生能源,都离不开太阳能。

    全球的太阳能市场,差不多都向有技术的施正荣,敞开了大门。

    这两年,在全世界各地展开的新能源相关论坛会议上,大多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另外,亚洲硅业也一直在申请上市,施正荣想重返资本市场的野心,昭然若揭。

    有人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这句话用在施正荣,似乎也很合适。

    他的品行如何,外人不好下定论,但他的性格有缺陷,却是不争的事实。

    当他的公司再度上市时,股民们如何选择,怕是一道难题了。

    他上半辈子的“失信”,会不会在下半辈子重新上演?

    对此,你怎么看呢?

    作者:朱小畅&铜豌豆

    三、2010中国 “能源与环境”问题 前10的重大事件

    目前中国节能减排重任在肩,单位GDP能耗和碳税计划的压力正一天天浮现出来。“低碳经济”早已不再是温情脉脉的一声呼吁或光鲜亮丽的一场秀,而更像是上至中央下至企业的达摩克利斯悬剑。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今年一季度六大高能耗行业能耗大幅度反弹,而距离“十一五”减排20%承诺的最后期限仅剩4个月,今年下半年减排任务将十分艰巨。

    与此同时,中国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领域的“旗手”,其发展已经步入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时期。据悉,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四部委正在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该计划涉及包括新能源在内的七个领域,该计划预计将在一两年内出台。届时,作为继“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得到中央新一轮财政支持。

    太阳能发电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领衔项目之一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欧洲JRC在2003年做出的世界能源发展趋势报告中预测,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将占到世界发电总量的10%,本世纪末太阳能发电在世界发电总量中将占据半数以上。

    中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储量达每年1.7万亿吨标准煤。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2005年通过的《可再生能源法》,2009年推出的“阳光屋顶”计划和金太阳示范工程规定了一系列对光伏产业的财政补贴,包括类似并网光伏发电项目按总投资的50%补助,偏远无电地区的独立光伏系统按总投资的70%补助。

    这一系列政策大大鼓励了国内光伏企业的投资和研发热情,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取得了骄人成绩,涌现了无锡尚德、中国英利等一大批优秀光伏企业。2005—2007年,陆续共有10家中国光伏企业成功在海外上市。其中8家在美国上市公司的市值已达到200亿美元。目前,我国已有500多家光伏企业和研发单位。2009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世界第一,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比例超过40%。在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企业排名中,中国有四家企业进入前10强,其中无锡尚德以704MWp排名全球第二。

    随着经济危机情况好转,今年上半年国际光伏行业有回暖趋势。中国光伏企业踌躇满志,大有乘“低碳经济”之东风席卷世界之势,有人甚至提出了“光伏产业将启动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说法。

    客观来讲,中国光伏产业的确发展迅猛,且无需置疑其光明的未来。但乐观背后,中国光伏行业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不容忽视,技术不足和政策支持缺失等因素正制约着光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针对中国光伏产业的质疑和争议也从未曾停止,争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作为光伏产业链中最上游的一环,中国的多晶硅产能究竟是“大量过剩”还是“严重不足”;以及光伏发电的上网电价究竟何时出台。

    从2008年起,关于上述问题的讨论就一直在进行中,各种版本的“内幕消息”也不断在坊间流传。然而时至今日,各方也未能就一些核心问题达成共识。

    技术掣肘,低碳环保还是“两高一剩”

    多晶硅是目前生产光伏电池的主要材料,2009年中国多晶硅产量呈现井喷式增长,达到1.4万吨。该数字约为2008年的3倍,2007年的5倍。理论上国产多晶硅已经可以满足国内50%以上的太阳能电池制造需求,结束了硅料全部靠进口的时代。然而,中国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国内已投入量产的硅原料生产方法基本上都是西门子法或改良西门子法,使用改良西门子法提纯多晶硅,每千克产品就要耗电多至300度,并产生多至15千克四氯化硅等有毒副产物。如何更清洁、廉价生产硅原料的核心技术被Hemlock、Wacker、MEMC、Tokuyama、SGS、ASimi和Mitsubishi等七家国外公司垄断,对中国公司进行技术封锁。目前即便是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多晶硅生产成本仍然居高不下,达到Hemlock和Wacker的两倍以上。作为低碳经济代表的光伏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一环,多晶硅生产却甩不掉“高能耗,高排放”的帽子,实在是有些尴尬。

    抛开环境因素,国产硅料的纯度和品质也只是差强人意。用作太阳能电池的多晶硅纯度必须达到99.9999%至99.999999%。在中国,大企业和小厂之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有效供给下游产业。所谓国产硅料满足50%以上太阳能电池制造需求也仅仅是个理论数字,国内企业仍需大量进口高纯度硅料来满足生产需求,而过剩的相对低纯度的硅料则难以消化。

    实际上,2009年官方即认为光伏多晶硅将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而部分收紧了银行贷款(年产能不足3000吨或生产过程不符合环境规范者将被限制银行贷款)。步入2010年,关于多晶硅是否是“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争议从未停止。前一阵风传中国政府已低调冻结了光伏多晶硅厂的公开发行(IPO),以期提高准入门槛,引起市场一片喧嚣。虽然证监会出面澄清该报道不实,但与此同时从政策层面限制多晶硅产能的传言仍然此起彼伏。7月下旬,国家能源局证实《新兴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已上报国务院审批,据悉该规划将“加快推进水电和核电的开发建设”作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而关于光伏产业的表述为“积极做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由此不难看出政府对大力发展光伏、风能等产能存在争议的产业仍持谨慎态度。

    就目前而言,原本带给人类“清洁、免费、永恒”能源的光伏行业却因技术之殇而多少蒙上阴影。技术不足所引起的结构性过剩与空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也是眼下关于多晶硅生产 “发展迅速还是刚刚起步;产能过剩还是一片空白”巨大分歧的根源。

    上网电价, 近期仍然难以出台

    以往我国生产的光伏产品绝大部分用来出口,而不是为本国的新能源建设服务。市场结构的单一意味着抗风险能力较差,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中国光伏企业集体陷入恐慌——一旦欧美国家太阳能发电计划受挫,巨大的产能将如何消化?

    好在中国政府适时启动了清洁型能源项目的建设规划,一旦中国自己的太阳能发电站建成投产,众多光伏企业将不再“看洋人脸色吃饭”。但是,光伏发电商业化的道路也并非那么一帆风顺。

    上网电价的不确定一直是阻碍光伏发电商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根源主要是太阳能发电居高不下的成本。受制于太阳能发电较低的能量转换效率(<20%)和较高的运营成本,太阳能发电平均成本高达每千瓦时1.24元人民币,这个数字虽然比前几年已经有所下降,但仍是燃煤机组的6倍左右。

    今年4月,发改委批复核定宁夏发电集团太阳山光伏电站等四个光伏发电项目临时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1.15元人民币,高出当地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的部分纳入全国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分摊。对于这个价格,部分光伏发电企业认为难以回本,电网方面则由于并网后电网改造成本等问题,也感到压力巨大。

    地方政府的补助政策本应作为缓解上网电价争议的有效手段,但这其中存在一个尴尬的矛盾:光伏电站一般都建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如青海、西藏),而当地政府的财政能力却难以支撑如此大型的项目;东部发达地区太阳能资源有限,但地方政府手握重金,较小的财政压力更容易吸引光伏企业落户。在新能源发电商业化的问题上,政府还需进一步统筹协调。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太阳能发电成本呈现出快速下降的态势和明显的学习曲线。有关部门对成本下降的观望态度也是影响上网电价出台的因素之一。

    落实上网电价的确困难,却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一味给予财政补贴的方法程序复杂,成本过高,还容易造成权力寻租行为,滋生腐败。适时确立上网电价,逐步替代政府补贴才是长久之计。

    产业一体而有所侧重,光伏企业的发展趋势

    无锡尚德是中国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二的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太阳能电池板出口全球80余个国家。无锡尚德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太阳能电池的生产环节,企业在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方面的研究从未间断:2003年晶硅电池光电效率只有15%,到2006年提高到16.5%,2009年尚德开发出转化效率达18.8%的Pluto太阳能电池。在硅料供应方面,尚德主要依靠进口,2006 年,尚德电力与美国的硅片供应商——EMEC 公司签订了价值60亿元的合同,确保未来十年硅材料的供应。同时,还与其他几件供应商签订了长期硅材料供应合同。

    相较于多晶硅材料研发的保守,尚德在薄膜电池方面的投入可谓巨大。同样是2006年,尚德在上海建立了薄膜光伏电池研发中心。薄膜电池是太阳能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它用硅量极少,更容易降低成本,同时它既是一种高效能源产品,又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更容易与建筑完美结合。目前,尚德研发的薄膜电池已实现产业化生产,其作为光伏电池龙头企业,对整个行业发展方向的把握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无锡尚德曾是光伏行业专业化的代表,坚守产业链的一环,认为“什么都做,什么都做不好”。这种专注于某一产业环节的模式投资少,见效快,然而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金融危机中,专注于薄膜电池和电池组件的尚德就因原料硅价格的大幅走低和国际需求的萎缩而损失惨重。于是尚德提出了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到2012年将形成硅材料、硅基电池、硅薄膜电池、光伏组件和发电系统及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

    在产业一体化方面,中国英利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这家公司因与国际足联合作2010年南非世界杯而为越来越多人所熟知。其实早在1999年,英利就承担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应用系统生产项目,总投资1.57亿元,成为我国首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晶硅太阳能光伏产品示范生产线。2004年英利开始打造整个产业链,2007年,秘密启动高纯度多晶硅的生产项目,成立六九硅业。六九硅业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新硅烷工艺生产多晶硅材料,摆脱了外商对中国光伏企业的控制。

    投资全产业链的超高门槛及巨大成本使得英利回收成效较慢,其融资、上市过程经历颇多坎坷。然而,英利的一体化战略最终被证明是成功的:垂直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优势,推动其光伏产品成本进一步降低。内部产能循环做到分毫不浪费,并且便于整体协调,享尽各个链条的利益。各个部门之间空间的集聚使得运输成本及包装成本大幅下降。

    2010年1月,以英利集团为依托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保定,该公司将于2010年在保定高新区建设年产能为300兆瓦的“熊猫”单晶硅光伏电池完整产业链生产线,使电池的平均转换效率至少达到18.5%,并实现高效电池的规模化生产。此举将进一步增加英利的研发核心竞争力。

    环节专业化还是产业链一体化主要取决于企业规模大小和目前发展的阶段,就长远规划来看,产业一体化而有所侧重的发展模式将会成为未来光伏产业的总体趋势。就国家而言,产业一体化有利于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战略目标——打造“中国制造”,从而争夺国际光伏产品定价权,争取硅原料的话语权。

    行业振兴,需要多方努力

    目前,国家对多晶硅生产厂商的准入标准还没有一个明确详细的规定。类似以年产能3000吨为标准“一刀切”及“不符合环境规范”这样比较模糊的说法难以真正对企业进行评定。据悉《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正在酝酿之中,预期相关标准出台后将进一步规范多晶硅生产行业的准入制度,缓解目前低端多晶硅产能过剩的问题。

    与此同时,国家能源局将新上报的规划名称定为《新兴能源产业振兴规划》,而不是此前市场传闻的《新能源振兴规划》。虽一字之差,其包含的内容却有很大区别。新规划规划不仅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还包括传统能源的升级变革,比如洁净煤、智能电网、车用新能源、分布式能源等的具体实施路径、发展规模以及重大政策举措等的部署规划。解决新能源并网发电难的问题已为国家所重视并提上日程,希望届时能有明确的上网电价出台。

    光伏发电在百年之内都将成为最有潜力的能源产业之一,人才培养应该被列为一项长远计划。具有强大研发能力和丰富经验的科研团队至关重要,作为新兴产业,技术水平对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意义是决定性的。经过前两年光伏产业的爆发性成长,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已经远远不够,许多开发经验不足的工程师甚至必须独立负责项目。与此同时,一线生产人员的流动率过高也将对企业造成伤害。

    从企业角度出发,相当一部分国内企业引进的多为国外落后设备和技术,无法做到闭环管理,从而出现了国外没有的高污染问题。更有一些企业为了减少投资、降低成本,省掉了污染物的回收、处理环节,这种做法会令整个光伏行业受到各方冲击,无异于饮鸩止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地方政府考虑到招商引资和地方利益,容易放宽环保标准、对污染企业处罚不力,从而对建立节能、低耗、环保、循环、经济的多晶硅材料生产体系造成阻碍。

    在闭环管理方面,以无锡尚德、江西赛维为代表的国内大型企业正在建设自己的生产回收利用体系,力争减小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中能硅业与华陆设计院联合研发、实施的氯氢化装置能将多晶硅生产中的副产物四氯化硅转化为三氯氢硅(三氯氢硅是生产多晶硅的原料之一),以解决多晶硅副产物处理的世界性环保、安全难题,同时大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据悉该技术已申请国内外相关专利。与此同时,更多的中小企业也应提高社会责任感,正确理解政策导向,通过改良技术设备等方法净化产业环境,促进中国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任何一个产业的振兴都不是以代工模式来实现的。光伏产业目前仍然难以摆脱“两头在外”的窘境:原料端多晶硅生产技术上的薄弱,结构性的过剩与空白造成了高纯度硅料无法自给自足,同时却背负着产能过剩的恶名;另一端,国内光伏产品严重依赖海外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弱,而高发电成本和迟迟难以出台的上网电价正阻碍着中国光伏商业化的进程。若没有科技和政策的共同支撑,所谓“启动第四次产业革命”云云,也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

    关于2014无锡中考的问题,通过《江苏穷小子成首富后,请保镖、买10多辆豪车,花126万包机去开会》、《2010中国 “能源与环境”问题 前10的重大事件》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2014无锡中考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2014无锡中考(2)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