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执着坚守 热爱担当(讲述·一辈子一件事(特别策划))

执着坚守 热爱担当(讲述·一辈子一件事(特别策划))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开国大典ppt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执着坚守 热爱担当(讲述·一辈子一件事(特别策划))和男人一生只做一件事,是什么事呢?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执着坚守 热爱担当(讲述·一辈子一件事(特别策划))
  • 男人一生只做一件事,是什么事呢?
  • 从小到大,你干过的最有担当的一件事是什么?
  • 袁隆平的事迹材料
  • 一、执着坚守 热爱担当(讲述·一辈子一件事(特别策划))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①:国博展览的后母戊鼎。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图②:在《复兴之路》展览展厅,观众在认真参观。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图③:周士琦近照。 孙 龙摄 图④:信立祥近照。 徐长青摄 图⑤:周宝中近照。 受访者供图 图⑥:齐吉祥近照。 党 杰摄 图⑦:中国国家博物馆外景。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无其器则无其道”,蕴藏在文物中的价值,构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座。作为拥有140多万件藏品、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文物的保护、抢救、利用、管理方面不断探索,走过110年峥嵘岁月。一代代馆员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国博的各个岗位上,深挖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见证、记录、呈现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生生不息、澎湃活力、薪火传承。本报记者独家采访国博老馆员,倾听他们参与国博建设的奋斗故事,展现他们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编 者

    天安门广场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静静矗立。从开馆之初的9名馆员、1万多件馆藏文物起步,国博走过110年历程,琳琅满目的藏品诉说着五千年灿烂文明;一代代馆员与历史对话、与文物相伴,在加强文物保护和讲好中国故事中度过一个个春夏秋冬……

    原中国革命博物馆美工部设计组组长周士琦:

    “中国的博物馆不能照搬国外经验,必须要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依靠救济金和助学金完成了学业,1951年,19岁的周士琦从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毕业。毕业前夕,他和同学们制作了一块匾,上面写着“坚守岗位 永不掉队”八个隶书大字,作为给母校的留念,而这八个字也成为他一生的誓言……

    毕业后先做设计师,1955年调入中央革命博物馆,承担党史陈列的设计工作。“不了解党史,就干不好这份工作。”那时候,周士琦利用业余时间到中国人民大学开办的马列主义夜大学,系统学习了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原理,一学就是两年。

    1958年,中央决定在北京建设包括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在内的十大建筑,周士琦参与其中。从设计到建成,工期不到一年,施工人员采用了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的方法。“这么短时间完成这么大的工程,靠的就是一股拼劲。”周士琦负责联系北京建筑设计院,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办公地、设计院和工地之间来回跑。在梁思成、张开济等专家主持下,两个博物馆最终采用“目”字形布局,通过比较大的院落和柱廊,把相对较小的建筑格局延展开来,同人民大会堂形成交相辉映的效果。“先生们对于博物馆空间结构、尺度比例的思考很深刻,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周士琦深有感触。

    与此同时,中国革命博物馆的“中国革命史陈列”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中国通史陈列”也在紧张筹备……博物馆发端于西方,新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基本从头起步。周士琦按照中国传统家具的样式重新设计了陈列柜,把中共一大代表的头像等重点图片悬挂在中式屏风上;开国大典的展区摆放着28面红旗,寓意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走过的伟大历程,“中国的博物馆不能照搬国外经验,必须要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周士琦说。

    为了解文物的文化内涵,让设计尽可能贴合实际,周士琦经常深入一线体验生活、多方查证收集资料。在为宋庆龄故居纪念馆设计展览时,他同宋庆龄的秘书、司机乃至花匠等工作人员一一沟通,阅读了大量书籍,还反复到故居实地体验;位于河北乐亭的李大钊故居原先陈列着一尊李大钊坐像,“李大钊是站着为共产主义事业牺牲的,坐像不能充分表现这位革命先辈的精神”,在周士琦建议下,故居用立像替换了坐像……

    虽已年逾九旬,但周士琦每天依然忙碌,不时要接待登门求教的设计师,为各地新建博物馆的方案作评审,“看到年轻的朋友不断取得新成果,真为他们感到高兴……”周士琦说。

    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科技部主任周宝中:

    “文物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存,一定要千方百计保护好”

    出生于1935年的周宝中,读中学时正逢工业建设在全国各地广泛推进。当一名工程师,成为那时周宝中和同学们的共同理想。1954年,他进入中国矿业大学选矿专业学习,毕业后在中科院的研究所开展分析化学研究。

    1973年,一纸调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中断7年的“中国通史陈列”计划恢复,要加强文物保护科技工作,急需科技人才!在库房里看到一件件精美的珍贵文物时,周宝中被深深震撼了……“来了就要干出一番事业来!”周宝中暗下决心,一头扎进了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更有效保护的全新领域……

    缺人缺设备缺场地缺经费,工作远比料想的更困难,“最开始,文保设备需要自己寻找。”周宝中回忆:大家用超声波洁牙机、超声波清洗器给文物除锈、去污,将雕刻刀、打磨机、吹风机、画笔和各种刷子用于文物修复……

    “文物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存,一定要千方百计保护好。”周宝中像做科研一样探索文物的科学保护手段:上世纪80年代初,他用温湿度记录仪对历博的陈列室和库房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环境监测,提出了调节博物馆室内保存环境的具体措施并形成论文,被收录在《博物馆学论集》上,为国家文物局制订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标准提供了重要依据。

    平日里,周宝中经常去展厅和库房仔细观察文物,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解决。周宝中说:“重视预防性保护,可以使文物延年益寿。”后母戊鼎被誉为“镇馆之宝”。有一回,周宝中在检查时发现后母戊鼎的铭文附近和鼎足局部出现淡绿色粉状锈,并且有扩散趋势,随即提交了改善保存环境和抢救保护后母戊鼎的报告,随后的专家论证会通过了保护方案。

    一花独放不是春。如何把文物保护的科学方法推广开来,这是周宝中极为关注的一件事。上世纪80年代,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博物馆领导干部培训班,专门开设文保科技课程。6年间,周宝中为来自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百名学员授课,编写了《现代科技与博物馆》《博物馆藏品的陈列环境》等3篇讲义。

    到北大、北科大等高校开设文物保护课程,参与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主编《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文物修复和辨伪》卷,参加重大文物保护项目评审……1996年,周宝中从历博退休,现为国博终身研究馆员、国家文物局科技专家组成员,他依然忙碌,“全社会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群工部主任齐吉祥:

    “我希望更多人了解历史、喜欢历史,体会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1959年,在筹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时,高中毕业的齐吉祥等几十名学生成为第一代讲解员。

    为了让这些年轻人尽快胜任工作,单位专门安排专家讲授历史等课程。京韵大鼓演员良小楼被请来教他们吐字发音,“她讲的‘吐字如珠’,让我受用一生。”齐吉祥经常一大早就在故宫筒子河边练声;一年以后,他们又被送到北京大学等高校,学习考古学、中国通史、中共党史等课程……

    在齐吉祥的记忆中,当时全国知名的历史、考古、文物专家几乎都参与了筹建工作。全国77个单位支援了3万多件文物,“每到一处,他们都打开库房让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专家挑;一些正在展出的文物,只要‘中国通史陈列’需要,就从展厅里撤下来,直接运到北京。”

    1961年7月,“中国通史陈列”正式开展。开馆第一天,齐吉祥和伙伴们穿着崭新的黄色咔叽布制服,热情地迎接观众,“那是我当时最好的衣服了”,站在展柜的玻璃前,他仔细整理着衣服,唯恐有一丝瑕疵,“每天一开馆,观众就涌了进来,一天平均有五六千人”,大家工作热情很高,“一万多字的讲稿,背得滚瓜烂熟……”

    但一切似乎没有想象中顺利。有时遇上观众询问讲稿上没有的内容,齐吉祥只能尴尬地摇头:“不知道……”怎样才能满足更多观众的需要?齐吉祥开动脑筋,慢慢悟出了“必须要因人施讲”的道理,于是立马着手改写讲稿;他和同事们先后完成了外宾讲解稿、普通观众简明讲解稿等多个版本。

    “是什么、为什么、给谁讲、讲什么、怎么讲”,这看似平常的15个字,凝结着齐吉祥的不懈追求;他努力探索每件文物相关的知识、故事,多方了解各类观众的特点、需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上午有农村干部来参观,我重点介绍古代的农田水利。”齐吉祥家中,保留着一沓沓泛黄的纸张,上面工整地记录着为不同群体制订的讲解计划以及讲解后的总结与思考。

    “我希望更多人了解历史、喜欢历史,体会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多年来,齐吉祥给许多历史老师讲过课。为了配合教学,群工部制作了历史教学挂图和幻灯片,到学校举办流动展览。

    “没有小岗位,只有小人物”,齐吉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40多年,从一名普通讲解员成长为知名的文史专家,创下了业内多个“第一”:第一个评上研究员的讲解员,迄今唯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编过历史教科书的讲解员……

    原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主任信立祥:

    “我这一辈子最着迷的就是考古。每当搞清楚一个历史谜团,真有说不出的高兴”

    “我很幸运,赶上了好时代。”回顾过往,信立祥无比欣慰……

    1983年,信立祥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这一年,山西平朔露天煤矿建设中,施工方发现了一大片战国晚期到两汉时期的墓葬群。受国家文物局指派,36岁的信立祥出任平朔考古队副领队。

    平朔风大,黄沙直往耳朵、鼻子里灌。考古队员罩着纱巾,蹲在墓坑里仔细清理文物、精心绘制图表。冬天冻土坚硬,必须先用炭火解冻,才能用镐锨挖开土层。信立祥白天盯现场,晚上在暗室埋头冲洗相片,经常干到大半夜,每天的工作满满当当……

    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干劲冲天,现场最多时有上千人在勘探。平朔考古前后持续10余年,共发掘战国、秦、汉至辽、金的墓葬5000余座,出土文物2万多件。那些年,信立祥一年要在山西待八九个月。有一年过春节,信立祥坐火车回到北京已是大年三十,爱人看见他灰头土脸的模样,顿时就落泪了……

    1987年,俞伟超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他出国考察后发现,加强水下和航空考古力量建设很重要,而我国长期以来只有田野考古。

    “必须迎头赶上,填补这些空白!”信立祥协助俞伟超立即开始组建中国水下考古中心。队员由新招收的大学生以及海南、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的年轻考古人员组成,在青岛、广州等地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潜水训练,还跟着外国专家学习使用水下摄影机,用专用纸、笔做记录……

    1991年7月,渔民在辽宁绥中三道岗海域捕鱼时,打捞出一批古代瓷器和一些破碎的船板,考古队员闻讯赶来,用声呐等设备确定了沉船位置……1992年至1998年间,由水下考古中心牵头组建的“绥中水下考古队”,先后对三道岗元代沉船遗址进行6次水下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事发海域能见度几乎为零,风浪又高,考古队员穿着潜水服,背着近40斤重的氧气瓶,一次潜水二三十分钟,还要拍照、绘图,体力消耗很大。”信立祥介绍。1997年,中国航空与遥感考古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历博揭开了海陆空考古的新篇章……

    “他很执着,认准的事一定干到底。”同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老伴宋淑悌默默支持着信立祥的事业,独自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中山怀王刘修墓、平朔战国秦汉墓葬、班村遗址、连云港孔望山遗址、礼县大堡子山遗址、海昏侯国遗址……数十年来,信立祥一直奔波在考古路上,参与的许多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作为知名的汉画像石研究专家,他用近7年时间编写出版《中国民间收藏汉画像砖石选集》,收录了全国近80位收藏家的汉画像砖石3500余件,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我这一辈子最着迷的就是考古。每当搞清楚一个历史谜团,真有说不出的高兴!”说到兴奋处,信立祥提高了嗓音,几乎让人感觉不到他不久前刚经历过一次大手术,“还有好多事没有做完,希望能够尽快恢复工作……”《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08日 06 版)

    一、男人一生只做一件事,是什么事呢?

    我觉得应该是承担责任。对于一个男生来讲,当一个男生从男孩变成男人的时候,这就意味着男人真正知道了承担责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一个男人开始承担责任的时候,这个男人才开始成熟起来。每个人的生活情况各不相同,我们也在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在度过了成长期之后,男人开始真正蜕变为家庭里的顶梁柱,承担责任也是男人一生需要做的事情。

    一、男人一生都在承担责任。

    在我们进入社会之后,我们已经不是在象牙塔里被保护的小男孩了,男人开始逐渐承担起了对家庭的责任。与此同时,男人一边需要照顾自己的父母,同时也需要照顾自己的妻儿。上有老下有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个家庭成员对家庭都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但对多数家庭来说,男人就是家里的顶梁柱。

    二、男人在承担责任中找到自我。

    没有谁的生活会一帆风顺,也没有谁的生活到处都是嘻嘻哈哈的享乐主义。之所以有些人会觉得生活过得非常容易,无非是因为有人在替你承担责任罢了。在男人的一生当中,男人会在承担责任中找到自我,同时也会找到自我和社会的边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承担责任的男人最有魅力,这样的男人会成为身边的人坚强的依靠。

    三、男人的责任与担当铸成了温馨的家的盾牌。

    这个世界上充斥着各种困难与挑战,当男人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之后,这份责任感便成为了温馨的家的坚强盾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一定会有自己的界限与原则,同时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承担责任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也正因如此,男人的魅力在承担责任中逐渐升华。

    二、从小到大,你干过的最有担当的一件事是什么?

    我是一名快递员,因为双十一的快递量大,当天又下起了大雨,导致一位客户客的急件没有及时的送过去。
    客户给我打电话的时候已经晚上十一点了,他说真的很着急,第二天早晨四点的火车,要带回老家。
    思前想后,我第二天起了个大早,三点就给他送上门了,对方连连感谢。
    感觉自己做的这件事挺有担当的,做我们这行的,必须要有责任心,对每一个快递负责,对每一位客户负责!

    三、袁隆平的事迹材料

    袁隆平的事迹材料(通用10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说到事迹材料,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根据范围的不同,事迹材料可分为集体事迹材料和个人事迹材料。那么相关的事迹材料到底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袁隆平的事迹材料(通用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袁隆平的事迹材料 篇1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人。大学学农的袁隆平因亲身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饥荒,让他不满足于在农业学校当了一名教师,于是转向研究杂交水稻。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平将“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个人梦想与“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几十年来他披星戴月,寒来暑往,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产量增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荣膺“国家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等多项国家顶尖荣誉。

      按理说,袁隆平专注水稻研究已几十年,早已功成名就,荣誉无数,完全可以光荣退休,安享余年,享受天伦之乐。然而,他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为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这让我又想起2008年,当时已近七十岁的袁隆平在回应有关他落选中科院院士话题时曾说过一句话:“我没当上院士,还是说明我水平不够,所以我今后还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但是有一点,我努力并不是为了当院士,当时我的态度是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这些年来,袁隆平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即使耄耋之年,他依然选择坚守在农业科研一线,每天戴着一顶草帽,卷着两只裤腿,在烈日下、在稻田里不分日夜地忙碌着,继续为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梦想不懈奋斗、辛勤耕耘。这些年来袁隆平以解决世界的粮食问题为己任,在不断追求的路上,服务了百姓,也成就了自己。可以说,袁隆平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不仅向世人诠释了一个农民科学家对粮食问题的理解,而且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更用其自身的实践,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不断的追求。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想要仰望星空,灿烂的星河也确实令人向往,但若不脚踏实地,锲而不舍,怎么能到达那些看似不可攀的高处呢?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始终坚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精神,并融于岗位、融于日常,以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敬业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担当,答好人生每一道考卷,走好自己事业追梦路。

      袁隆平的事迹材料 篇2

      作为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自然成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会收到很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上海一个盲童的来信,信中不仅表达了对他的尊重,也表达了孩子对未来的迷茫和迷茫。袁隆平读着孩子们的真挚来信,深受感动,立即摊开纸,拿起笔,动情地写道:".生活是完美的,我们的世界是完美的,而且会越来越完美。虽然看不到,但心里能感觉到。你身边的爷爷奶奶叔叔叔叔都在关心你,帮助你。你是一个有抱负有梦想的孩子,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一定比别人有更光明的未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这位伟大的作曲家虽然双目失明,但他从小就努力工作,在钢琴的键盘上创造出美妙的乐章,让音乐陪伴人类到一种史诗般的痴情状态。努力吧,孩子,虽然你是瞎子,但你有光明的未来……”

      可见袁隆平对这封信的回复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对于一封从未谋面的远方来信,袁隆平依然能认真对待,用情感和真诚回应。由此,我们不难理解这位科学家有多善良,他的社会责任感有多强,他的情操和人格有多美好。

      袁隆平的事迹材料 篇3

      近日,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又火了!他给自己定了2个小目标。恰逢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我作为新时代年轻干部,也给自己定个小目标——补足能力“七巧板”,把自身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大局中去,“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要求落到实处。

      把规矩顶在头上,做新时代的“清白人”,守住底线、红线。年轻干部要树牢规矩意识,心存敬畏,手握戒尺,这是干事创业的基准线。坚守底线,就是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规矩,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明白“只有守底线,才不会被底线守”的道理,将无限忠诚担当和为民服务初心融入胸中、铭于心上、践于脚下,不断提升自我政治能力,稳步迈入新时代。

      把责任扛在肩上,做新时代的“孺子牛”,在工作中解民忧、惠民生。责任彰显担当,担当展现作为。年轻干部要有想干事的冲动,这是干事创业的生命线。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要牢记初心使命,深入基层搞调研,走访一线摸民情。撸起袖子加油干、带头干,大事难事冲在前,急事险情靠前站。带着热心想工作,带着激情干工作,新时代面临新任务,需要我们撸起袖子,卷起裤子,扑下身子,不断提升调查研究能力、应急处突和群众工作能力,跨步走入新时代。

      把务实抓在手上,做新时代的“实干家”,在工作中暖民心、聚民力。都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年轻干部当有能干事、干成事的决心和毅力,这是干事创业的动力源。守恒心、办恒力、求恒效。年轻干部要拿起法律武器,走好调研步子、打响试点牌子,把法律作为决策底线,把调研作为决策基础,小把片试点作为决策根据。年轻干部需以上率下、真抓实干。不仅要定好调子、画好谱子、唱好曲子,也要做到既挂帅又出征,当先锋,做表率,带头深入工作一线。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抓工作落实能力,跑步进入新时代。

      把创新放在心上,做新时代的“改革家”,注重与时俱进,聚焦创新发展。勇于改革、大胆创新,敢于“下深水”、善啃“硬骨头”,是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爆发点。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在,年轻干部要学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用新思想推动发展,用新举措助力发展,用新成果体现发展。不断提升改革攻坚能力,冲刺飞入新时代。

      年轻干部当拼齐能力“七巧板”,实现自我小目标,为国家大计出力、出智、更出效。

      袁隆平的事迹材料 篇4

      在科学研究上,袁隆平是一个特别认真特别严谨的人,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豁达大度非常幽默的人。

      人生苦短,活着就应该轻松一些,愉快一些,而幽默,就是轻松愉快的一剂良药。富于幽默感的人大多思维敏捷,才华出众,胸襟开阔,为人随和。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与袁隆平在安江便认识,之后又写过他不少作品,算是老朋友了。有次我与老伴到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去看望他,临别时留影纪念,他是一位誉满全球的大科学家,我自然让他站在中间。他开玩笑地说:“这不是第三者插足吗?”我和老伴不禁一笑。

      袁隆平的幽默,是一以贯之的。

      当年,他在安江农校当老师的时候,一时找不到抹布,就扯着衣袖擦黑板,这一举动自然引起学生哈哈大笑。袁隆平正色地说:“笑什么,爱因斯坦还拿美元支票当书签呢?”

      袁隆平喜欢自由,散漫的生活。衣服扣子掉了不补,皮鞋脏了不擦油,因此,有人给他取了浑名叫“油榨鬼”。油榨是湖南方言,不整洁的意思。这个浑名是一个叫李效牧的老师取的。李效牧是个快活鬼,那时候兴学“苏联老大哥”,便给他取了个浑名叫“扁脑壳夫”。有位姓曾的老师写文章爱带之乎者也,袁隆平就给他取浑名叫“曾员外”,有位姓曹的老师爱哼京戏,便取浑名“曹孟德”。他们之间不称呼姓名或某某老师,而是以浑名取乐。

      袁隆平才华横溢,爱好广泛,拉小提琴、游泳、打排球、跳踢踏舞,还爱打麻将。打麻将不带“彩”而是钻桌子,袁隆平输了照样钻。他有时手气不好,连连失手,钻了一次又一次。有人说,这回就免了吧!袁隆平不领情,照样钻,做为一个工程院院士、世界级著名科学家,打麻将钻桌子,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只是现在年岁老了,钻桌子有困难,改为别的方式,再不钻桌子了。

      吸烟,是目前威胁着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全国烟民达三亿。对此,袁隆平来个反话正说,总结了抽烟七大好处:友谊的桥梁(人与人交往的媒介);灵感的源泉(激活思维和灵感);寂寞的伴侣(抽烟排除寂寞);“非典”的克星(烟中含有焦油);痴呆的良药(烟中含有尼古丁);健康的象征(如果抽烟的人不想抽烟说明身体不行了);纳税的大户(国家一部分税收来自烟民)。袁隆平的一席话,让人觉得他是在宣扬抽烟有益,错了,这是他卖关子,最后的结论是:“弊大于益,我不吸烟。”

      说起给孩子取名,袁隆平也与众不同,袁隆平三弟兄,清一色的男子汉,他生了三个儿子,按他的说法是“单一品种”。大儿子小名叫“五一”,二儿子小名叫“五二”,三儿子小名叫“五三”,一、二、三、四,部队行进的口号,只是老四缺席,到了“三”就划了个句号。而到孙辈,名字也都是袁隆平取的,大孙女生下来前几天接连下雨,生下的当天,雨过天晴,故取名“袁有晴”;第二个孙女是农历“雨水”节那天生的,故取名“袁有清”。袁隆平得意地说:“晴是太阳,清是雨水,有太阳有雨水,万物茁壮成长。”在给孩子取名上,他没有忘记农业,也没忘记“幽”一“默”。

      袁隆平的事迹材料 篇5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还期待着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凉梦”成为现实,真正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的事迹材料 篇6

      1947年6月,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袁隆平非常喜爱游泳,便向体育老师报名,要求参加预选。老师朝他打量一番后,摇摇头说:“你个子太小,体力不够,不行!”他心里不服气,心想:自己从8岁开始,在随父母逃难的途中,就是走水路来重庆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险些被淹死,幸亏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来,才保住了性命。从此自己下决心要学会游泳,今后能遇难救人。9岁逃难到了重庆,每到夏天,放学回家后自己就要去长江边的“龙门浩”戏水。渐渐地,他掌握了熟练的游泳技术,甚至可以搏击嘉陵江和横渡长江了。因此,他很想在正式比赛的场合去试一试。

      预赛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师带队,10多个初选上的同学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奔向比赛的游泳场,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后一位同学的自行车后架上同行。待到达预赛场地时,周老师发现了他,便笑着对他说:你既然来了,也就试试看吧!结果,出乎大家意料,他竟在汉口的预选赛中获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两个第一名,而其他同学都名落孙山。接下来,袁隆平又夺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回母校时,袁隆平受到热烈欢迎,同学们在校门口把他抬起来,使劲地往上抛了多次。

      这件事给予袁隆平很多启迪:凡符合实际的“不服气”思想,不一定是消极因素,有时可以变成积极因素。正是这种“不服气”的思想,催他积极进取,克服困难,努力拼搏,去争取胜利。也正是这种“不服气”的思想,在他科研实验中遇到更大困难时,总是给他精神力量,促使他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攀登高峰!

      袁隆平的事迹材料 篇7

      没有挨过饿的人不知道袁隆平先生的价值。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几乎看不到因为吃不饱饭而晕倒的人,更别说死于饥饿的人了。吃树皮、吃草根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远,我们仅仅只是把他当做爷爷、奶奶辈讲的传奇故事罢了。的确,我们是没有挨过饿的一代,我们对袁隆平先生并不感冒,(蔡爽,不喜欢袁隆平,他种的杂交水稻不好吃)那可能是因为我们还不了解他。但我们不能否认他所做出的贡献,他培育的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没有他的话,可能没有人能养活中国、养活世界。

      袁隆平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于是他从小就懂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想为国家发展做点什么。

      起初因为看到袁隆平的照片,再加上他最初是在安江农校教书,(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安江”,它位于湘西南,是湘与云贵高原交界的地方,直到现在还是一个镇,是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那地方挺穷的)所以我对袁隆平的第一印象觉得他也就是农民出身。其实他也是可以称为“官二代的”,他父亲袁兴烈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过孙连仲将军的秘书,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在报考大学的时候他父亲本来想让他报考南京重点,日后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她却因为自己的兴趣毅然选择了农学,选择了一个这么艰苦的职业,我挺佩服他的勇气和毅力的。

      毕业以后,他父亲本来是可以给他安排一个好工作的,但因为励志要改变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于是服从分配来到了偏远的湘西农村。在农校教书的日子,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亲自下地研究水稻,像一个普通农民一样躬耕于田间。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南方的水田,它不像北方的麦地,一大片一大片的非常平坦,即使在以前农业机械不发达的时候,耕种起来也没那么困难。安江是湘西与云贵高原交界的一块峡谷盆地,虽然是盆地,但大家注意到“峡谷”二字没有,所谓的峡谷盆地就是山稍微平缓一点,但种庄稼首先也要开山,开垦梯田一般开垦不出多大的地方,不像大家看到的梯田图片那么优美,一般都很是很小的一块地方。山区农民浇水施肥都要一点一点的靠双肩背上去,是非常辛苦的。而且种水稻要先育种,然后等他发芽以后在一珠珠的插到水田里,以前条件没有那么好,插水稻的时候双腿浸在水里,各种各样的虫子就顺着腿往上爬,想起来都很恐怖。对于一个官宦子弟来说,能像一个农民一样躬耕于稻田,我们可以想一想,他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做到这一点,何况还要对一珠珠的稻穗进行研究,真是不容易。

      在长期的研究中,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了培养杂交水稻的念头。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相悖,许多权威学者认为他是蚍蜉撼树,根本不可能成功,但是他凭着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想法坚持到底。

      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带着水壶和馒头,拿着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的寻找理想中的苗珠。艰苦的条件和不规律的饮食,让他患上了肠胃病。正是凭着这种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的稻穗后,经过两年多的试验和研究,他终于写成了令世界震惊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随后,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都没有培育出不育度都达到100%的水稻苗来。

      在 文革 期间,他的实验器材及水稻秧苗一次又一次被毁,他就把秧苗藏在臭水沟里。最让他痛心的是5.18“毁禾”事件,他经过多少年的研究,好不容易培育出的实验苗遭到了灭顶之灾。袁隆平只觉得脑子里“轰”地一声,浑身发抖,好不容易回过神来,他含着泪水,忍着悲愤,走进烂泥巴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寻找劫后余生的秧苗。在秧苗被毁的第四天,他在一口井中发现了些秧苗,捞上来一看,果然是他的试验苗,他不顾井深水冷,“扑通”一声跳下井去,可是无法捞到沉到井底的秧苗。

      迫于政治的压力,他和助手们跑到云南进行水稻试验。而这时灾难又来了,大地震袭击了他们所在的地区,袁隆平不顾生命危险,从摇摇欲坠的房子中抢救出了种子,为了不让试验中断,他们在田边的泥水地里,支起帐篷铺上草席,整整生活了三个月。后来粮食供应发生了困难,他们就吃当地的甘蔗。甘蔗虽然好吃,当饭吃可不好受。三个人吃得口腔里一齐磨出了泡。经过5个月的辛勤劳动,又繁育了一代雄性不育的`种子。

      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中充满了艰辛,而袁隆平凭借着他的智慧和执着,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终于在1974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试种的“南优2号”杂交水稻亩产达到了628公斤,与常规稻亩产150公斤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各种荣誉纷纷而来:杂交水稻之父、国家首个最高科技奖、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袁隆平也从一个躬耕的农业科学家变成了一个身价千亿的世界名人。但令我感动的是他虽然已经获得了那么高的荣誉、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虽然他已经是一位八旬老人,但他仍然穿着35元的衣服,昼夜躬耕于稻田,最新品种的杂交水稻竟然达到了平均亩产900公斤,他接下来的目标是实现亩产1000公斤。

      他虽然出生在官宦家庭,但他的性格却向一位朴实的农民一样,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他勇于克服一切困难,坚忍不拔,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他的贡献已经超越了杂交水稻,他给整个民族留下了一笔绵延世代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的成功是属于中国的,更是属于世界的。他一生的奋斗经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袁隆平的事迹材料 篇8

      袁隆平的故事

      1960年罕见的天灾,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袁隆平近年来,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等国际性学术活动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里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

      袁隆平的事迹材料 篇9

      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却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

      外界对袁爷爷最动人的一句评价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但你可能不知道,这粒种子是怎么找到的,14天,14万株水稻,他左手持放大镜,右手拿镊子,弯腰弓步,在湘西稻田一株一株地找,终于找到了一棵雄性不育株水稻。1961年7月的一天,袁爷爷发现一株稻株结出了230多粒稻子,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的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在袁爷爷的努力坚持下,他带领科研团队不断研发,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水稻亩产从700公斤突破到1200公斤,袁爷爷带领着他的团队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这样的辉煌成就真是令我佩服。

      袁爷爷有两个梦想,第一个是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我们可以坐在稻穗下乘凉。我想他的这个梦,已经快要实现了。回忆曾经缺粮的苦,他一字一句严肃地说:“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而今天,他的所作所为,不正是一个国家的拯救者吗?

      袁爷爷的另一个梦想:是让全天下都能吃饱饭。他在湖南开办杂交水稻培训国际班,来自80多个发展中国家14000多个学生跟他学习最先进的育苗技术,亲切地喊他“爸爸”。是的,他不愧被称为世界人民的“爸爸”。袁爷爷做了很多不可能的事——他去长不出庄稼的马达加斯加开荒,去仙人掌都种不出的迪拜种水稻,不仅是我,许多的外国专家也由衷地佩服他。

      袁爷爷的事迹时时刻刻鼓舞着我:他造福世界的技术,攻坚克难的勇气,乐观豁达的心态,低调谦逊的美德,没有一项不令我佩服,而最让我钦佩的,却是他那专注、坚持、毕生逐梦的信念。2021年5月22日,91岁的袁隆平爷爷离开了我们。巨星会陨落,光芒永不灭!袁爷爷一定变成了天上的恒星,正含情脉脉地凝望着大地的五谷丰登吧。记得您曾说:人生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而我想对您——我最最崇敬的人说:我会好好吃饭,也会努力做一粒好种子!

      袁隆平的事迹材料 篇10

      这两天的天气格外阴沉,云浓得像是要滴出水来而却迟迟不下。使人的心上莫名蒙上一层压抑,在这种日子里又听见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不禁感受心中空落落的,像是少了点什么似的。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可以说没有他,我们老百姓还是吃不饱,还是会挨饿,但是为了让人民吃饭,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你知道吗?1960年7月他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从此便开始独自研究杂交水稻,那时他的家人都不支持他,认为他一个大学生去种什么田。后来1997年,她才有了自己的团队来研究。而1960年——1997年这37年间,他都独自一人奋斗,在稻田与实验室间。

      听过一个故事,就是在时期袁老将他保护级的实验品种在4分田中,后来,稻株被收,他看见一口深井中,竟还有几株竟奋不顾身地跳下去。可以说没有这几株实验稻就没有今天的杂交水稻,袁老奋不顾身可以说今天的粮食是袁老拿生命换来的呀。

      袁老在采访中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简简单单几句话虽使用了夸张却难看出他的雄心壮志。袁老,您逝世了,我们一定会完成您未完成的梦想的!

      采访中,记者问袁隆平“如果您再次看饥荒您会怎么做……”主持人话音刚落袁隆平院士便马上说:“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这是一个人对他产品的最大自信,也足以看出,他对杂交水稻的用心良苦体现了他的初心。2021年5月22日13时17分32秒袁隆平院士在长沙湘雅医院逝世。当时许许多多的人站在医院门口目送车对远去路过之处设有几辆车,就算有也是停下鸣笛致敬。场面,一度十分壮观。本来我还想什么时候能见他一面,因为离得比较近吗?这下,可是再见不到了。

      雨,落下来,又慢慢下大。这场雨带走了袁隆平院士,都将他印在了我们的心底。

    ;

    关于开国大典ppt的问题,通过《从小到大,你干过的最有担当的一件事是什么?》、《袁隆平的事迹材料》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开国大典ppt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开国大典ppt(3)

    相关阅读

    • 为什么中国人总是对这“一点”较真?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开国大典ppt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为什么中国人总是对这“一点”较真?和为什么中国人总爱斤斤计较?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
    • 中国近代史二(1919-1949年)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开国大典ppt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中国近代史二(1919-1949年)和近代史时间轴是什么?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