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为什么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其中有三层意思,你真的读懂了吗?

为什么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其中有三层意思,你真的读懂了吗?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萨特名言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为什么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其中有三层意思,你真的读懂了吗?和“他人即地狱”的三层意蕴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为什么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其中有三层意思,你真的读懂了吗?
  • “他人即地狱”的三层意蕴
  • 如何理解萨特的“他人即是地狱”?
  • 如何理解萨特的他人即地狱
  • 一、为什么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其中有三层意思,你真的读懂了吗?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介绍20世纪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哲学思想。他人即地狱,是萨特的一句名言,这句话出自萨特的一个剧本《禁闭》。说的是三个被囚禁起来的鬼魂,等着下地狱,但在等待的过程中,三个鬼魂彼此之间不断欺骗和互相折磨,最后他们忽然领悟到,不用等待地狱了,他们已经身在地狱里面了。地狱并不是什么刀山火海,永远和他人在一起,这本身就是地狱,这就是:他人即地狱。

    咋一听起来这句话和崇尚自由精神的存在主义哲学格格不入,萨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其实这句话也道出了萨特哲学思想沉重和悲观的一面。

    首先,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他自由选择的结果,人生来没有善恶之分,也没有所谓的本质,人的本质都是后天形成的,通过自由选择和自由行动塑造的,自由选择和自由行动成就了自己的人生,让我们成为自己会成为的那个人。我们能够自由掌控自己的生命,哲学上称之为“主体性”。我是主体,意味着我有主导权,而别人就是客体。但是每个人都是主体,谁愿意成为客体呢?

    萨特认为,每个人都会为了自我的主体性,而与他人展开斗争,每个人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都想把他人变成客体。就像在日常的社交关系中,我们都希望自己是掌控者一样,掌控感会给我们安全感。那我们是如何把他人变成客体的呢?就是通过对他人的:“凝视”。

    在萨特的哲学中,自我和他人是对立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自我和他人都是存在,我有意识,别人也有意识,而双方通过“凝视”,来实现把别人当成意识的对象,甚至把别人虚化为一个存在物,萨特对“凝视”这个词非常看重,甚至觉得很可怕,萨特鲜明地表达了“他者是冲突的根源”的思想。

    在他人的凝视下,我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发生了冲突和矛盾。萨特还引用一个希腊神话中很著名的故事,就是美杜莎。美杜莎原来是一位美少女,她和海神波塞冬有染,在雅典娜的神殿生下两个孩子。

    这件事触怒了雅典娜,雅典娜就让美杜莎的头发变成毒蛇,别人只要看到美杜莎的脸,就吓得变成了石头。当我被别人注视的时候,我的主体沦为客体,就好像一块石头、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样。而反过来,当我们凝视别人的时候,也会把别人当成客体,而自己成为主导者。

    当我们走在大街上,如果迎面走过来的人都在凝视着自己,你就会觉得非常不自在不舒服,甚至会感到恐惧,这就是因为,别人的凝视,让我们成为了他们的客体。在萨特看来,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充满了这种争夺主体性的斗争,即使在爱情中也是一样,萨特说,我们想象中的浪漫爱情是一个骗局,那种不分彼此、合二为一的爱情体验,只不过是刚刚开始时候的幻觉罢了。爱情同样充满了为争夺主体性而展开的冲突和斗争,到最后要么是受虐,在羞耻中享受快乐,要么是施虐,在内疚中感到愉悦。

    简单来说,萨特的“他人即地狱”,有三层意思。

    首先,如果自我不能正确对待他人的目光,那么他人就是自我的地狱。如果自己有意恶化与他人的关系,那么自我就不得不承担地狱般的痛苦。

    其次,如果自我无法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那么他人对你的评价就是自我的地狱。他人的评价需要听取,但只能作为参考,不要过分依赖,过分重视,当然更不能把他们当作行为的准则,这样你也会承担地狱般的痛苦。

    最后,如果自我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自我就是自己的地狱。萨特说,当我们犯错了,总是从周遭环境找原因,或者寻找客观原因,或者推卸责任,但唯独看不到自己的错误。那该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呢?萨特提醒我们,要争取自由,才能砸碎地狱,不要肆意破坏和他人的关系,也不要过分依赖他人的评价,为自己制造牢笼,而陷入地狱。

    从这几期视频中,我们可以从萨特的思想中看出,萨特的“自由观”带有一种强烈的“否定性”,甚至具有悲观的色彩,每个人都想成为自由的主体,通过否定他人的存在,来成为关系的支配者。

    就像萨特说的:我努力把我从他人的支配中解放出来,反过来也力图控制他人,而他人也同时力图控制我。

    其实萨特和海德格尔的“自由观”都不是乐观的,甚至有些悲观,自由不是我们选择的结果,而是与生俱来的本质,萨特说“人被迫自由”,而海德格尔更加彻底,他说“人不自由的时候总感到不满,而自由的时候总感到恐慌”。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后面我将继续分享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哲学思想,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一、“他人即地狱”的三层意蕴

    首先,“他人即地狱”这句话不是出自宗教语言里的话,而是一个著名的哲学论断。来自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一部戏剧中,名叫《禁闭》。不过至今关于这个论断没有标准解释。

    下面就自己的体悟来阐释下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我认为“他人即地狱”包含三层意蕴,具体分析如下。

    (1)个体如果不能与他者和睦相处而导致与他人关系的紧张,将承受他人反作用给你的漠视、不理解、不帮助。从这个意义层面上而言,他人就是你的地狱。所以,自己不作恶,不没有原则地伤害他人,遇事能够适当地站在他人角度考虑,这样就会避免他人成为你的地狱。

    (2)个体如果不能正确看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判断,那他人的评价就会使你心神大乱,如坐针毡,严重者会成为取悦他人的小丑。时刻在意和紧张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会陷入精神地狱中,因为以他人的看法和目光为自己行动的标杆,作为评判自我的唯一标准,会丧失自我的主体性,沦为没有独立思想的提线木偶。所以,不依赖于他人的评价,而注意自省内察才能正确认识自己,从而超越自我,避免他人即地狱的现象反复出现。当然他者的评价也需要纳入评价自我的框架中的。一方面,个体的思想总有局限性,站在局外的旁观者或许有时会提出更好的建议;另一方面,他人是评价自我的重要参考系,通过他人对自己言语或行为的反应来反思自己的行为言语中的不妥之处是有必要的。万物都是相对的,没有他者这个参照系,个体的主体性也无从谈起。

    前两个层面分别是从个体对他者主动施加言语行为和从他者对自己主动施加言语行为来谈的。前一层面,他者是被动承受者,是客体;而后一层面,他者是主动施加者。

    (3)个体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你就是你自己的地狱。这个层面是从个体这一对象出发,个体要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如果将失败归因于他人和社会,看不到自身的原因,会屡扑屡败。所以,要严肃对待自己,学会适时改变自己,克制自己动物性过度享乐的一面。

    最后,总结一下,“他人即地狱”这句论断并非强调人与人的敌对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时刻都是紧张的、冲突的、不融洽的,而是强调人只有通过自我选择才能获取自由。存在主义哲学流派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先于存在,譬如,斧头和剪刀的性质是先规定好了,再根据设计图来进行制作,而人不一样,人只有先存在,进行不断的选择和尝试才能确定自己的定位,“本质”是在一系列的“选择”中塑造出来的,只有在你选择的基础上不断的行动才能探索出属于你自己的路。

    故而,我从“他人即地狱”这句论断中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人要学会进行自我选择和思考,保持适当的孤独,一定程度上远离人群。寄希望于他人的理解和帮助不是最佳的自我成长的方式。稍微过度一点,便会陷入精神的深渊中而埋葬自我意识,跌落痛苦的悬崖中而患得患失、自怨自艾。

    相信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人际交往中想试图隐藏真实而脆弱的自己,戴上他人喜闻乐见的面具,却渴望有人能够理解内心深处那个真正的自我。这两者不可调和的矛盾,往往只能促使自己的演技愈加娴熟,表演得愈加精致。最后,陷入痛苦的人将他人变成了自己的地狱。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卡尔维洛的《树上的男爵》一书,这本书的主人公我觉得是真正有着自己独特想法的人,一辈子生活在树上,但不是厌世或者故作神秘,而是内心坚信只有远离人群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他是这样想的,也很好的做到了,很了不起的一个人。

    二、如何理解萨特的“他人即是地狱”?

    萨特后来的解释说,有两层意思:
    1、与他人关系恶化时,他人即地狱;
    2、一个人的判断太依赖别人时,他人即地狱(即一个人丧失自我主观意识,处于被环境的支配下,这个人即沦为“他人”)。

    三、如何理解萨特的他人即地狱

    一个社会化的人,只有得到别人的肯定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为此,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常常违心地改变自己,以博取他人的赞许。于是,自己因“他人”而痛苦地扭曲,“他人”便成了自我不愿意去却不得不去的“地狱”。

    关于萨特名言的问题,通过《如何理解萨特的“他人即是地狱”?》、《如何理解萨特的他人即地狱》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萨特名言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萨特名言(2)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