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重庆人都不知道的一些重庆事儿,你知道几个?

重庆人都不知道的一些重庆事儿,你知道几个?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重庆俗语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重庆人都不知道的一些重庆事儿,你知道几个?和在重庆,你遇到过哪些让你迷惑不解的事情?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重庆人都不知道的一些重庆事儿,你知道几个?
  • 在重庆,你遇到过哪些让你迷惑不解的事情?
  • 重庆地区过传统节日有什么风俗
  • 重庆还有那些民风民俗
  • 一、重庆人都不知道的一些重庆事儿,你知道几个?

    重庆,对不起!

    请接受我的道歉!

    除了每天吃碗小面、烫个火锅

    挤哈轻轨、爬哈坡坡

    看哈妹纸、赏哈夜景

    对于你的这些事儿

    我竟然一无所知!

    黄桷坪的画是哪个画的

    黄桷坪涂鸦艺术街是由川美院长罗中立创意,由800逾工人、学生、艺术家耗时4个月于2007年制作完。

    全长1.25公里,总面积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涂鸦艺术群。

    最早的火锅是来自重庆

    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火锅,起源众说纷纭,但现在最公认的起源还是在重庆。

    重庆自古气候潮湿,有人发明用牛油加辣椒煮成一过汤底烹煮食物可以除湿,慢慢就演变成了现在的重庆火锅。

    四川话差一票成为普通话?

    现在川渝一代经常流传着:“建国初期搞普通话投票,定为以北京口音为标准口音的普通话。四川话很遗憾差一票成为普通话”,这样一个说法。

    其实这个说法不止四川有,广东、河南、广西等一些地方都有这样的传说,广东人说粤语差一票,河南人说河南话差一票……但是事实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投票,普通话从清朝开始就是官方语言。

    现在重庆人多为之前湖广人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根据考证表明,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重庆、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

    七星岗闹鬼,上清寺镇邪

    重庆有句俗语叫“七星岗闹鬼,上清寺镇邪”。明末清初,张献忠攻下通远门进入重庆城后杀人无数,暴尸于七星岗,从此七星岗成了人人畏惧的鬼岗。

    1929年2月,潘文华出任首任重庆市长,他把通远门到上清寺一带开辟为新市区,清理了七星岗的全部坟墓。这次扩城行动扰乱了岗上的宁静,传说七星岗闹鬼事件常有发生。

    为了平息闹鬼事件潘文华特意请来喇嘛祈祷诵经,并于1930年在通远门外的七星岗历时两年修建藏式菩提金刚塔,超渡和安抚亡魂。耗资四万元,据说建成之后阴阳两界从此相安无事。

    朝天门大桥是世界最大拱桥

    朝天门长江大桥位于长江上游重庆主城区,西连江北五里店,东接南岸弹子石,主跨长552米。

    全长1741米,若含前后引桥段则长达4881米,主跨为世界跨径最大的拱桥。

    北部新区、两江新区、渝北区、江北区到底是啥关系?

    江北区、渝北区是行政区划。比如江北区人民政府,是一级人民政府,是由区人大会选出。

    北部新区、两江新区不是行政区划,而是开发开放区。如果两江新区撤销,那这些地方依旧还属原来的区。

    其中,北部新区和两江新区关系较复杂。两江新区是一个国家级新区,比肩浦东和滨海,因此它下面名义上还管一些开发区,如北部新区、保税港区。但实际上,两江新区并不管。它所管的,只是龙盛、水土、石船、鱼嘴等部分地方。

    “重庆”寓意双重喜庆

    重庆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简称“渝”。北宋崇宁元年,改渝州为恭州。

    南宋淳熙16年正月,孝宗之子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为宋光宗皇帝,称为“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

    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

    截至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其中男性人口70079万人,女性人口66703万人。

    其中重庆市人口2991.4万排名全国所有城市榜首。

    车辆路桥费居全国之首

    2002年7月1日,重庆市政府正式实施新的路桥通行费收费方式,由政府对主城区的收费道路、桥梁进行收购,统一收取路桥通行费。

    燃油税改革后,养路费和部分公路收费取消,但重庆仍然统一按车辆收取路桥费,每车每年至少收取2300元。要知道,在北京甚至没有路桥费。

    2016全新重庆旅游口号

    2011年,重庆面向全球推出了旅游口号“重庆,非去不可”,口号一经亮相,便引起极大关注。4年间,我市旅游经济飞速发展,重庆已成为仅排在北京、上海之后的中国大陆最具旅游竞争力的城市。

    2016年1月1日起,“大山大水不夜城,重情重义重庆人”将作为全新的重庆旅游口号亮相。

    许多我们熟知的建筑、文化

    正在悄悄远去,甚至消失

    它们逐步被淘汰出我们的生活

    成为绝响,再美好也很难留住…

    保护,记录,发扬还是挽留?

    是值得每个重庆崽儿深思的事儿!

    一、在重庆,你遇到过哪些让你迷惑不解的事情?

    重庆有江城雾都桥都之美誉,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最后却以山城扬名在。重庆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但是重庆却也会让人有所迷惑之处,在重庆你遇到过哪些让你迷惑不解的事情呢?

    轻轨不从地上走,却从墙上飞跃过

    重庆是一个很魔幻的事情,轻轨城墙上穿越过,我们只能在动画世界中看到,但是重庆的轻轨却让我们看到了本应该只能在童话世界中出现的场景,像魔术般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重庆的轻轨,它不同于其他省市的轻轨,在地上飞驰行驶,而是从墙上飞跃而过,给人带来一种新奇的体验,让人置身在魔幻之间,仿佛自己就是童话世界中的人物,一般让人惊奇,却又兴奋的体验重庆奇妙之旅。

    路线不跟导航走,听从当地人民走

    导航是我们在陌生地方所必备的寻找路线的工具之一,但是你在重庆寻找路线,你跟着导航走,却不能到达你想要到的目的地,就算导航到达了,你所指定到的地方,却不是你要到的地方,他会在你要到达地方的上方或者下方,所以如果你去重庆旅游,你跟着导航走,都不如听取当地人的指导。所以听取当地人的话,不一定会吃亏。

    美食不在闹市区,隐于小巷飘香处

    重庆处于云贵地区,地处湿热,以辛辣食物为主,重庆的美食天下一绝,由于火锅为其代表之一。重庆火锅的鲜香麻辣令人向往,但是你要吃到最正宗的重庆火锅,你需要在你当地朋友的带领下进入小巷中,你就能会吃到重庆最正宗的火锅,虽然闹市中的火锅也很美味,但是小巷子中的火锅更具一绝。

    重庆因地势复杂,地形多样,让我们觉得在平常中很普遍的事情,在重庆就会变得很不可思议,所以你们还有什么在重庆遇到过不可思议的事情呢?

    二、重庆地区过传统节日有什么风俗

    1、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2、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风筝)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3、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

    4、扒龙舟

    扒龙舟是端午节传统的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其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人们划龙舟以纪念之。


    5、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粽,即“粽籺”,俗称“粽子”,属“籺”的其中一种。“籺”是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习俗。

    三、重庆还有那些民风民俗

    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三千多年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刻画出独具特色的巴渝文化。

    重庆人“干燥”,爽直中带几分鲁莽,热情中夹几分狡黠,幽默中又有一些儿土气,宽容中有几分排外,好打抱不平,好看热闹。

    重庆人好吃麻辣烫的火锅,越热卖得越火,越热吃的人越多,越吃品种越齐全,鸳鸯火锅、四味火锅、药膳火锅、鱼头火锅、全羊火锅,样样吃遍,得排上十天半月。

    重庆个体餐饮业,以特色菜品和服务招揽食客,形成南山泉水鸡、六公里啤酒鸭美食一条街、歌乐山辣子鸡、磁器口豆花鱼、潼南太安鱼、壁山来风鱼等有影响的美食地带。

    重庆人脚劲好,因为出门就爬坡上坎,男女老少个个得到锻炼,还练出了重庆姑娘的杨柳小蛮腰。多雾的冬天和湿热的夏季还给了姑娘们细腻白净的肌肤;从小吃惯麻辣鲜香的川菜,使她们情性火烈,心直口快,一说话就把嗓门吊得高高。

    老人们爱听川剧,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三分唱,七分打,半台锣鼓半台戏,热闹非凡。

    街头茶馆,便宜随和,一张方桌,一把竹椅,再加一元钱一碗的盖碗茶,边DP边听旁人闲话,看车水马龙,自在退遥;豪华茶楼,舒适安静,有琴师送过来动听音乐,有穿对襟大褂的“茶博士”用长而细嘴的茶壶为客人续水,有惊无险,有空去铜梁看龙灯,那里是龙灯之乡。铜梁龙灯历史悠久,起于隋唐,盛于明清,誉于当今。“合川灯,大足鱼,铜梁龙”的说法从古代传到今天。铜梁龙灯舞,以大道具、大动作、大场面表现大气势、大热闹、大欢乐,再配以欢快的民间吹打乐,激烈的民间烟火,烘托出热烈的喜庆气氛。

    重庆杂技,中外闻名,重庆杂技艺术团《晃板晓碗》获第九届世界未来杂技大赛银奖和全国杂技大赛金狮奖;《转碟》、《地圈》获全国杂技大赛银狮奖。

    荣昌折扇,精致典雅,制作考究,工艺精湛,品种繁多,尺幅之间,满目珠玑,仪态万方,是一种特殊的日用品和工艺珍品。

    还有,大足龙水刀可买,綦江农民画可看,万州“谭木匠”木梳名闻天下。

    重庆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俗,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大同小异。但由于重庆有五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这两个既热情又传统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节日。心灵手巧的土家族人,在舞蹈上拥有非凡的天赋。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族人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祈祷、喜庆活动。男女老少穿起节日的盛装,跳起欢快而热烈的摆手舞。一时间,满耳喧天鼓乐,满眼婆娑舞影。骁勇善战的苗族人,则对唱歌情有独钟。一年一度的“赶秋”,是苗族人大展歌喉的传统节日。青年男女还可以在“赶秋”节上,借歌声互表衷情。

    祭祀、祈祷、喜庆活动

    黔江地区的土家族,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有大型祭祀、祈祷、喜庆活动,其间要跳摆手舞。盛会时,热闹非凡,方圆数百里的土家人,男披西兰卡普,女着艳丽盛装,结队而来。摆手堂前,张灯结彩,巫师头戴凤冠高帽,腰系八幅罗裙,手摇铜铃司刀,手舞足蹈地进行指挥。三声炮响,鼓乐齐鸣,顿时歌声大作,男女相携,翩跹起舞,通宵达旦。“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动作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表现礼节仪式,劳动场景或战斗动作,节奏明快,舞姿优美,原始气息震慑人心。

    苗族“赶秋”

    苗家人能歌善舞,苗家的歌或高亢激昂,或清越婉转,人不见面歌见面,人人会歌,以歌问候,用歌叙事,凭歌寄情。歌,是苗族人寸步不离的影子,还是青年男女传情达意、互通心声的大媒人。婚礼时,更离不了歌,主人要对客人唱谢客歌,对媒人唱谢媒歌,大家要对新婚夫妇唱祝福歌,亲朋好友要相互赛歌、对歌、盘歌,连唱三天三夜。

    “赶秋”是苗族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立秋这天,山寨的苗家人,换上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场上锣鼓喧天、歌声萦绕,打秋千、上刀梯、舞狮子、玩龙灯、跳猴儿鼓舞、歌台赛歌,热闹异常。青年男女利用“赶秋”物色情侣,歌郎歌娘大展歌喉。

    此外,苗族的节日,还有“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过苗节”和“羊马节”等。

    1、綦江农民版画

    重庆市綦江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县,这里盛开着一朵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版画奇葩——綦江农民版画。

    綦江农民版画将石刻、木雕、泥塑、剪纸、挑花刺绣、蜡染等古老的民间工艺融入版画之中,使版画艺术充满了生动、活泼、亮丽、质朴、稚拙、幽默等特点。

    綦江农民版画是中国民间民族艺术的一朵奇葩,受到国内外美术界的高度赞誉。1985年,四川省文化厅、省美术家协会、重庆市政府授予綦江县“农民版画之乡”的称号;1988年2月,中国文化部将綦江县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2、铜梁龙灯

    铜梁县位于重庆市西北部,县城距重庆市103公里。铜梁龙灯既是彩扎的龙和灯,又是以龙和灯为道具的舞蹈,是集舞蹈、音乐、美术、手工艺品为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铜梁龙的特征可归纳为大、长、活三个字。“大”不仅指体形,且指造型夸张,美工上集国画、素描、剪纸、刺绣等技巧为一体,并参考戏剧脸谱的描绘手法,彩笔走脊、描箸,着重突出龙的气质,使其神采丰腴、气势磅礴。龙身长一般在24节左右,比例适中,舞动灵活。“活”是说舞龙操作中引入机械原理,研制出手摇、发条、电动等各种方式,使龙腾跃翻卷更加灵动潇洒,活灵活现。

      3、秀山花灯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渝、湘、黔、鄂四省市接壤处,那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极为丰富,尤以花灯最受亲睐。

      秀山花灯是一种古朴、诙谐、抒情、优美、集歌、舞、打击乐、琴弦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起源于元代土著人的“跳团团”,受多种民族文化的影响,逐步演变发展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艺术。

      花灯道具:花灯,有花有灯。花,手工剪成的各种花镶贴在灯,五彩缤纷;灯,竹篾扎制,白纸糊,贴新边,挂彩吊,分为四角、六角、方形,开道照明,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扇,蒲扇、折扇、双扇,舞动技巧称“扇子功”,有难度;桌,原始花灯的主要道具。

      秀山县素称"花灯歌舞之乡"。花灯戏源于汉族"灯儿戏",后来融入了秀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发展为一种格调新颖、歌舞动人、为汉土苗各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

      4、酉阳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它始于唐代,流传至今。

      跳摆手舞,少则数十人数百人,称“小摆手舞”;多则数千人至数万人,叫“大摆手舞”。其舞蹈形式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等;舞姿多模仿跋山涉水、农事劳动、战斗姿态、岩鹰展翅、日常生活。这些舞蹈动作,舒展大方,生活气息浓郁,表现出土家人粗旷豪放的民族性格。每逢节日喜庆,土家人都要到“摆手堂”或草坪、院坝跳摆手舞。

      5、九龙楹联

    九龙坡区九龙镇地处重庆西郊,辖6个自然村、4个居委会,农业人口8000余人。20余年来,九龙镇不懈地探索发展特色文化的路子,以楹联创作为龙头的群众文化活动扎根民间沃土,通过书画、篆刻等载体,十登山城,八上成都,九出三峡,七渡扶桑。

      九龙楹联以其生动的形式、高雅的格调、独特的韵味,辅以书法、金石,颇具观赏性。截至1999年底,九龙镇有3600余人次的群众已经创作出作品24000余幅,其中有万余幅作品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有260余幅偻刻在木、石、竹、砖、不锈钢等材料上常年悬挂各地;已经编印《九龙楹联》22辑,累计上万册。2000年3月,九龙楹联获得了“巴渝十大民间艺术”的称号。

      6、梁平三绝

    传统的梁山灯戏、梁平年画、梁平竹帘被誉为“梁平三绝”。 曾被誉为川东奇葩,2000年被评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

      梁山灯戏 俗称“包头戏”,是梁平土生土长的民间戏曲剧种。远在明正德年间(1506--1522),它就从民间“玩灯”和“秧歌戏”中脱颖而出;到清代中期,梁山灯戏遍及城乡,逢节日盛会,筑台竞演,逐渐向周围传播,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和南国13个省市数百个县、渗透几十个剧种的“梁山调腔系”。  

      梁平年画 曾被誉为“天府之国”三大年画之一。梁平年画起源于清初,已有300多年历史。它用浪漫主义手法,大胆的艺术提炼,以驱邪纳福、喜庆吉祥、历史故事等为题材,造型独特、精美,人物形象生动活泼,机智幽默,充满强烈的乡土气息,技术上具备了动画、剪纸和漫画的效果,其画面饱满简洁,造型古朴粗犷,神态生动,构图完整,对比强烈,从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形式美,作为套色木刻版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久看不厌。

      梁平竹帘 制作工艺已逾千年历史。具史料记载,早在北宋年间,就被列为皇家贡品,饮誉天下,素有“天下第一帘”之称。

    梁平竹帘采用当地盛产的慈竹为原料,运用传统工艺,并结合书画、刺绣、植绒等多种表现手法,制作出各种形式的挂帘、屏风、装饰画及实用工艺品。它色泽典雅、工艺精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自然风韵。

      7、接龙吹打

    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的民间吹打乐演奏都是有着较长历史渊源的山区乡土风情和传统文化习俗。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根植于广大山民中,不断继承、发掘、创新的民间吹打乐形成了风格各异、色彩鲜明的特点,成为山区农村崛起的民间音乐力量。

    接龙民间吹打乐被誉为巴渝文化的一朵奇葩。其特点:品种多样、曲调丰富、师传乐班、流派纷呈。1991年接龙成立了民间吹打乐协会,时有会员500余人;1996年接龙镇成立了民间吹乐艺术团。1991年底,重庆市文化局命名接龙地区为“民间吹乐之乡”。在2000年3月重庆市文化局、重庆晚报等单位通过群众投票和专家评议的方式,评出的“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中,“巴渝吹打”榜上有名,就是专指巴南区接龙镇和万盛区金桥乡的民间吹打乐。

    8、木洞山歌

    木洞位于重庆东面,长江南岸,是重庆市巴南区的一个镇。木洞山歌有曲调100多种,包括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还有风俗歌、舞歌等。劳动号子有船歌、石工、搬运、作坊、农事号子和劳动歌,如跑堂调等;山歌有禾籁、神歌、盘歌、罗儿调等,尤以禾籁和盘歌最有特色。木洞打(唱)禾籁有高腔、平腔、矮腔、花禾籁、连八句之分;盘歌除自盘外,还有对盘、连句盘,多为即兴之唱,随和自然,生动活泼;小调有启智歌、修房歌、叙事歌、时调谣曲、吟诵调等;风俗歌有节令歌、酒歌、寿礼歌等。

      木洞人的山歌从乡村田野、小溪大河唱到了城市的文艺舞台、高等学府、影视荧屏;从长江岸边唱到了川西平原,闻名遐迩。1990年重庆市文化局命名木洞镇为“山歌之乡”。

    关于重庆俗语的问题,通过《重庆地区过传统节日有什么风俗》、《重庆还有那些民风民俗》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重庆俗语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重庆俗语(2)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