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李煜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首词,写尽自己的无奈和身不由己

李煜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首词,写尽自己的无奈和身不由己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身不由己歌词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李煜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首词,写尽自己的无奈和身不由己和李煜的《虞美人》赏析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李煜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首词,写尽自己的无奈和身不由己
  • 李煜的《虞美人》赏析
  • 李煜《虞美人》赏析
  • 李煜哪首词虽然冷门但是惊艳了千年,读后让人黯然神伤?
  • 一、李煜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首词,写尽自己的无奈和身不由己

    在很多人的眼中,最珍贵的东西可能就是追求一生但无法得到的东西,在李煜的心中,是那么向往渔父那种自由自在、快乐逍遥的生活。

    在《渔父》中,世外桃源,浪花,如翻滚的雪花,一望无际的万里碧波,境界是如此之广阔,就像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桃花、梨花竞相开放,让人心中充满了无法言说的幸福和安逸。

    他,生于帝王之家,并不缺少安逸的生活,可是,此等美景的衬托下,安逸又是另外一番滋味,这时候才感觉自己语言的贫乏,不能用更多的语言来形容眼前的美景,实在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浪花翻滚”本是无意,此处用“无言”衬托,让读了这首词的人只能感叹世事的无奈。

    有人说,只有现实让人无奈绝望,人才会退身以求安静。一根鱼竿,一壶清酒,万顷波中悠然垂钓固然是好,但又怎么能抵得过皇家豪奢显贵的生活呢?

    其实李煜想做一回隐士,更多的原因来自于自己兄长的压力,当时的太子李弘冀,也就是李煜的兄长,他为人果敢但心胸狭窄且心狠手辣,只因为李璟曾在训斥太子时说过一句气话(要将皇位传于弟弟,即李煜的叔父),太子便在一次打猎途中在叔父的水中下毒,将其毒死。

    在毒死叔父后便将目光投向了李煜,因为有人曾说李煜天生帝王之相,于是他便成了兄长的眼中钉,面对太子的特别“关注”,李煜便采取了退让和逃避的对策。这时候的李煜是真心希望自己只是一个渔父,这样就不用时时担心生命受到伤害了。

    虽然李煜的归隐有些“被强迫”的味道,但李煜却无时无刻不在向世人宣告他做隐士的决心,在李煜早期的词作中,署名“钟隐、钟山隐士、莲峰居士、钟峰隐者”等雅号,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李煜也知道,这些愿望是美好的却是无法实现的,无论他自己对皇位有没有想法,他的身份都会让他成为兄长针对的目标。不过世事难料,醉心于皇位的太子李弘冀却因病早逝,而无心皇位的李煜却再次被迫成为了南唐国君,这也为他日后的囚徒生活埋下了伏笔。

    世人只要一提起李煜的词,可能会想到他的《虞美人》和《浪淘沙》等哀婉凄绝的词,脑海中闪现更多的则是他凭栏远望故国的凄苦身影。而这首《渔父》则容易被忽略掉,实则这首看似轻快的小令却写尽了李煜的无奈和身不由己,细品让人唏嘘!

    一、李煜的《虞美人》赏析

    【赏析一】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二】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之四○) (蒋雅云)

    【赏析三】

    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开头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数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见春花秋月。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不堪回顾了。那里宫殿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倘若要问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东流去,无穷无尽。一江指长江,用一江春水来比愁,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结合,充满怀念故国之情。宋代王绖《默记》卷上:“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李煜被毒死,跟他写这首词有关,这真是用血写的。所谓“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就是说,李煜这样的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还在,但人的容颜因愁苦改变,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再象以一江春水来比愁。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

    宋朝陈郁《藏一话腴》:“太白(李白)曰:‘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江南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采。至寇莱公(准)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少游(秦观)云‘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肯出于蓝而胜于蓝矣。”这里对这首词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愁作了评论。李白的诗句是写别情的长可以跟东流水比,诗在金陵写的,这个东流水是指长江。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因此李白的诗是用眼前景物来作比,李煜的词是用远离自己的长江来作比,在这个比喻里就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再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比东流水”的形象更为鲜明。又“东流水”是比“别意”的“短长”,“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愁的无穷无尽。这是两者的不同处,说明李煜的故国之痛更为深沉,并不是“略加融点”。寇准的词:“日暮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这是用春水来比柔情,这个柔情也指别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说是摹仿李白的词意。“如春水”,也不能与李煜词句相比。秦观的词句:“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是写“离别宽衣带”的离情别绪,再加上伤春,加上“镜里朱颜改”的憔悴,配上“落红万点”,确是名句。不过李煜的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比离情别绪更为深沉,也写“朱颜改’,是结合亡国之痛来的,加上“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形象鲜明壮阔,从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观的词句所能比。(田德义)

    四、 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 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怪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五、 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六、 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标:
    1、将李煜的词纳入中国古代帝王诗歌文学这个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积淀韵味和历史厚重感。2、知人论文和读文识人结合,使这一课不仅仅停留在诗歌本身技巧、语言等分析上面,也倾向于挖掘诗歌内在的人文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一、 导:
    1、在历史的那一端,间或几个帝王也拿起笔,写一些表现人物情感的合韵或不合韵的句子,自然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这就形成了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文化——中国古代帝王文学。帝王诗歌之作,当推汉高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全诗直抒胸臆,格调高昂,气势雄浑,给帝王诗歌开了个好头。可惜这位马上得天下的皇帝对于诗文小道并不放在眼里,除了这首作品外,其他成就也有限。在帝王中,才气最高的要数李后主了。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位南唐后主的词艺。
    二、 背景及作者介绍
    1、清代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2、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978年7月7日(七夕)他的生日,他与家人歌唱他的新词《虞美人》,触怒宋朝皇帝赵光义,下令将其毒死。李煜死的很惨,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3、问:那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呢?竟会招来杀身之祸?

    二、读
    1、学习诗词,先从诵读开始。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评析谁朗读得更好。(一男生、一女生诵读)
    2、他们读得怎么样?应该什么样的感情?——低沉、凄凉,在声调曲折有致
    3、怎么样才能处理好作者的这种情感?
    A、 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B、 把握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这些词特别能表现诗人的内心痛苦的世界。
    4、再来试试读读。(一张一弛,一顿一挫,好象把我也带入到那个忧伤的世界了,这才是入情入境、高质量的诵读。还有没有同学向他挑战?)
    5、听录音。小声跟读
    5、一起背诵,背诵的时候争取眼前能浮现出词中的景象。

    三、析
    1、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2、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板书“愁”)
    A、往事之叹;B、亡国之恨;离开君主宝座的失落,没有了妻妾的幸福,家已经支离破碎。
    对往事的怀念,命运越来越差。C、离家之痛
    3、这层层叠叠的愁,铺天盖地,接踵而至,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无限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那么,问问大家,
    4、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选取典型的景物,如春花秋月表达忧愁。(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能直接表现愁情吗?
    结尾的名句用了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写得很形象。
    虚实结合。对往事的回忆,引起现在的愁苦,前虚后实。
    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
    A、春花秋月与往事的对比(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 /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真是“物是人非”——思国
    B、“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何时了”―――“月”的意象的沉淀意义。(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小结:可谓比喻含泪,对比生情。我看除了对比、比喻外,作者的发问也很有特色。先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再问人:“往事知多少?”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可以说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层层叠加,曲折回旋。最后以“一江春水”作结,这哪是一江春水啊?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至。
    5、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竟会招来杀身之祸?
    本词表现了一个亡国国君的故国之恋。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云,这在宋太祖看来是不是会有“东归故国”之意吗?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

    四、评
    1、我还想问问:同学们是如何看待李煜的“愁”的?
    这是封建帝王的愁,不值得同情。谁叫他声色犬马,不务正业呢?/我觉得这愁愁得美。因为它很有人情味,人性化。/我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
    我说说我的看法:我无暇去责备他纵情声色以至丧失了南唐美丽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花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经总艺术从审美的角度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李煜的读者。再由审美的通道回过来看,我们又能看到李煜独有的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哀伤,那叹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如果说,我们要同情李煜的话,那只能是审美上的同情,而不是道德上的怜悯。
    2、词家中不乏“写愁”高手,如寇准“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秦观“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等等。窃以为他们或不够“鲜活”,或不够“含蓄、深邃”,“愁”之意境均不及后主词。
    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的广度。
    3、后人总结说,这首词的风格凄丽。李煜的词缘何显得如此凄丽?
    从“红锦地衣”的南唐后主,到“故国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词人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沦落以及内心的巨大沉痛,绝非常人所能体味点滴。如果以亡国为分界线,对照李煜前后期的词作,我们能否可以这样说,是亡国的代价成就了一位可追唐诗的伟大词家?这也让我想起了《吊屈原赋》里的经典诗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明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李煜后期词,多折射出词人内心的亡国之痛,把传统诗歌里的那种个体间的离愁别恨升华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境界豁大而深远。 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四、比
    1、这首词的词牌名为《虞美人》,大家可否想起什么?明确: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夜饮中,
    项羽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美人虞姬和之: 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所以此词牌名源于项羽得虞姬的悲剧故事。
    2、问:我们不妨在此将李煜和项羽对比一下,同是末路王候,同是绝笔之词,《垓下歌》与《虞美人》风格有何不同?
    明确:项羽,一代枭雄,他有万夫莫开之勇,可是有勇无谋,最终兵败垓下。四面楚歌中,一代武夫,用一曲《垓下歌》荡尽了天下末路英雄的豪言壮语。西楚霸王必竟是西楚霸王,他不是李后主,落入敌手,就死吧!无非一死,夫复何求!兵败乌江,没有一丝的奴颜婢膝;面临绝境,没有半点的屈膝求饶,而是慷慨悲歌。他宁愿死,也不愿回去见江东父老,其死得实为壮烈!更动人心魄的是铁汉的柔情,他和虞姬的爱情在最后的关头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爱,荡气回肠!这就是项羽,他对江东父老有情,对虞美人有情,连对那马也有情。在他人生的最后一瞬间,不仅让我们目睹了他英雄壮烈的一生,更让我们看到了英雄的另一面――――儿女情长。可以说,他死的时候,既是一个豪气冲天的英雄,又是一个完美的殉情者。所以,项羽的绝笔虽然也是末路之王候,但除了悲,更多的是壮,是情,是美!难怪宋代才女李清照为这位英雄俊才击板叫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之所以两千年来为后人所追忆,怀念,多为其人格力量和英雄的魅力。
    总结:潮起潮落,没落了多少尘埃,在千年的风中,王者远去的身影已无处可寻,永恒的只是精神,或雄浑,或豪迈,或凄冷,或悲壮,留待后人去细细咀嚼,去细细回味!

    五、结
    李煜只是李煜,一个文诌诌的词人罢了。不是勾践,勾践他亡过国,但他能“卧薪尝胆”,能够“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成就复国大业。有人说,政治是艺术的天敌,的确,太感性、太重视自己的内心的人是不适合做政府领导的。当我们的目光越过千年,看着李煜忧郁的脸,我们会觉得李煜如果不当皇帝,放歌于山林之间,相信一定是陶令一流的谪(zhe)仙。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品味诗词的方法。 知人论文,读文识人,人文互见,相得益彰。

    二、李煜《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

    三、李煜哪首词虽然冷门但是惊艳了千年,读后让人黯然神伤?

    南唐后主李煜,历史上著名的亡国之君,若只论开疆拓土的能力,李煜基本处于垫底的水平,否则南唐不至于灭亡。但是,在落魄的帝王身上,往往都有常人所不及的闪光点,李煜的文学造诣,几乎无人不服,尤其是写词功底,秒杀绝大多数词人,在众多帝王中首屈一指,唯有苏轼、辛弃疾等少数词人在他之上。



    清代才子纳兰性德,对李煜的文采推崇之至,他曾毫不掩饰地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此言非虚,李煜的很多作品,都让人耳熟能详,比如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绪写得入木三分。

    世间有很多无奈,尤其是生于帝王家的皇子,李煜对此深有体会。原本他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想过继承皇位,但父亲李璟去世前,偏偏把皇位传给他。假如李煜只做个王爷,或许最符合他的理想,奈何身不由己,李煜只能硬着头皮坐上帝王之位。



    在位十五年,李煜无力改变南唐日渐衰弱的局面,索性就破罐子破摔,借酒消愁也好,沉迷于诗词创作也罢,反正他不再努力。或许他那时的座右铭是:“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如果说亡国之前,属于李煜人生的上半场,那么他的人生下半场,就是在汴京当俘虏的时期。

    开宝八年十二月,南唐都城被宋军围困了很长时间,李煜盘点一下家底,发现身边已经无人可用,不得不选择出城投降。于是,李煜被押送到汴京,宋太祖给他一个“违命侯”的封号,这是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爵位,李煜岂能不知,但他不敢不接受,毕竟他只是阶下囚,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寄人篱下的几年当中,虽然是李煜人生中最灰暗的时期,但同时也是他的创作高峰,许多流传于世的词,都是在这几年完成的。不管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还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亦或者是“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都表现出李煜思念故国的心情。

    岁月是把杀猪刀,刀刀催人老,在李煜的内心里,时间并不能愈合伤口,反而让他更加悲痛,不只是容颜的衰老,更是心里的煎熬。人生即将走到终点之前,李煜从梦中醒来,有感而发写下一首词,在他的那些作品之中,这首词称得上冷门,但其中12个字惊艳千年,读后让人黯然落泪。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昨夜风兼雨,帘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不难看出,这首词写于秋季,昨晚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窗帘被大风吹得来回摆动,发出飒飒的声响。原本词人的心情就很差,又遇到这种天气,肯定更觉得心烦。看着马上就要燃烧殆尽的蜡烛,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坐着也不是滋味。从躺着到坐起来,然后又躺下,反反复复很多次。

    就这样,词人开始感慨,人世间的事情,就像流水一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转眼间就消失了,仿佛做了一场大梦。清醒的人最痛苦,糊里糊涂最幸福,那样就没有了忧愁,最好能经常喝醉,或者让自己神志不清,然后就不用悲伤了。



    且看“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短短十二个字,看似是一种消极的处事态度,但更是看透世事的境界,荣华富贵也好,安贫乐道也罢,怎么过都是一生,就当是做了一场梦。不是李煜天生就消极,而是身处困境的他,改变不了处境。

    每当读完这首词,脑海中就会浮现李煜无助的身影,假如你面对的境遇和他一样,你会怎么办呢?

    关于身不由己歌词的问题,通过《李煜《虞美人》赏析》、《李煜哪首词虽然冷门但是惊艳了千年,读后让人黯然神伤?》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身不由己歌词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身不由己歌词(1)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